【观点争锋·简化字争议】 近日,文学评论家王干的一篇《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的博客,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这虽然是个别言论,但是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论由来已久,所以在这里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我认为,就像对于食客来说可以“丰俭由己”,对于一般的文字交流者来说,“繁简由己”好了。 说到底,文字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如果很好地完成交流作用,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或者是繁简共存的字,都是好的。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士提出的一个理由是“简体字妨碍两岸交流”。还有人主张要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繁体字内容,以防内地人在港台“大字不识”。我觉得这个事儿根本就是小题大作,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简体字教育中长大的人认识繁体字根本不是问题。 笔者本人接触繁体字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本名叫《现代军事》的杂志,这本在香港印刷的军事类杂志比当时内地的任何同类杂志都要精美,立刻打动了我们一群半大小子的心。在我印象中,这本杂志满纸的繁体字并没有给我造成任何障碍,只发生了一两次小的失误,比如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把“戰鬥機”读成了“战门机”。 据我的了解,港台人士虽然对简体字经常表示“不屑”,但读起来其实没有什么困难。所以,根本不用兴师动众地去推广什么繁体字,两岸交流中最重大的障碍根本不是语言问题,繁简体字的问题是因为先有两岸交流的问题,然后才会有人出来拿文字说事儿。 当然,简体字造成的问题还是有一点点的,但因为这一点点问题废掉简体字实在是太疯狂的想法。不要说五十多年来的各种政府文件、档案、技术资料要改成繁体字,就是进入电脑化时代之后的文本用字都改成繁体就是一件超级可怕的任务——要知道,三峡电网、歼十战斗机和“嫦娥”飞船都并不“认识”繁体字呀。 其实,无论是主张中国全面恢复繁体字,还是盲目地打压繁体字的使用,都源于秦始皇“书同文”的主张,这种主张一方面是为了人们能够交流方便,另一方面也旨在限制人们的自由表达。这种思想和当代思想自由碰撞,意识自由表达的主流格格不入。在当代这个信息社会,如果不加管束的话,人们可以抓起手中的任何工具进行交流,管它是简体字、繁体字、英文还是图像,只要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就OK啦。 举个例子说,简体字有个不常被提及的毛病,但绝对是个大毛病,就是造得太急,以至于有些字的长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比如这个“书”字,写成草书龙飞凤舞,但做成正楷怎么看都瘦骨嶙峋,头重脚轻。这个字藏在字丛里,比如本文里倒不显太寒碜,但是做成招牌实在就有点对不起观众。于是一些书店宁愿用繁体的“書”字做招牌。 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字好看,另一方面也具有它想传达的信息。要知道,信息并不仅仅来源于字意本身,也来源于字的形状、字体等等视觉因素,用“書”字做招牌的书店可能表明这样的态度:“我们用繁体字,能吸引读得懂它的有文化人士;这个字比较好看,说明我们看重视觉设计,是个有品位的书店”。我相信,多数它的受众也能读懂这样的信息。 这样的交流不是很完美吗?为什么要刻意去限制它呢?当然,可能会有人因为看不懂繁体字而错过了这个书店,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人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招牌想要吸引的人群嘛。 所以,我想要的“繁简由己”一方面是主张“守旧”,在政府文件、重要公共标示牌和教材等场合坚持使用简体字不变;另一方面主张“放开”,在一般场合可以自由选择简体字和繁体字使用,相信这样不但不会闹出乱子,而且还会让我们民族的思想和创造力碰撞出更多耀眼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