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的名言,它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意思是从政尚有余力,就应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 古代官员对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大相径庭。有的官员视读书为畏途,朽木难雕。周勃早年追随刘邦,因战功卓著被封为绛侯;但他不好文学,刘邦“每召诸生说士”就逗他:“趣为我语。”搞得他很没面子。灌婴也是个靠军功封侯的大老粗,韩信常以“与绛、灌等列”为羞。西晋人刘渊也说:“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毛泽东劝许世友读书时引用了这句话,但把“常鄙”换成了“常恨”。 当然,绛灌之流天生不是读书种子,指望他们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不现实。而大多官员一经别人督促,自己再下点功夫,便会大有长进。孙权劝吕蒙多读些书,吕蒙却推说军务繁多。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之后吕蒙开始刻苦学习。后来鲁肃称赞他“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不谦虚:“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折节向学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但最令人尊敬的是那些学富五车并藉此入仕的官员,他们把读书当成修身养性的手段。如欧阳修连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都不肯浪费。夫人说:“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欧公笑道:“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欧公学习到了“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当然也有对后生的深深敬畏。即使这样,一些饱读诗书的官员也难免学养不足之讥。张咏得知寇准拜相后说:“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后来寇准向他请教,张咏只说了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不晓其意,找出《汉书》,读到“然光不学亡术”时恍然大悟:“此张公谓我矣。”寇准七岁就能写出“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好诗,“年十九,举进士”。才华横溢如寇公者尚且难免不学无术之讥,何况是附庸风雅的芝麻官儿和舞文弄墨的刀笔小吏? 乱世阅武,武以定国。治世从文,文以安邦。不管乱世治世,官员最好有点文化。隋朝幽州总管燕荣乃一介纠纠武夫,他发现一种荆条适合做刑具,就随便拉了个下属,想试试荆条的威力,下属自言无罪,燕荣说:“后若有罪,当免尔。”后来那人还真犯了错,满以为可以免受皮肉之苦。谁想燕荣却说:“无过尚尔,况有过邪!”后来燕荣因为暴虐成性不得善终。换个稍有点文化修养的官员,当不至如此。而不学无术者官位越高,危害可能就越大。 “从恶如崩,从善如登。”做个贪官污吏容易,但要做个优秀的官员,就必须保持“一物不知,以为深耻”的求知精神,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好处,小而言之,“学也,禄在其中矣”,“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大而言之,搞好学习可以提高处理公务的技巧和能力,建立更加和谐的干群关系。中央领导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集体学习,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胡锦涛总书记说:“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小康社会的建立,首先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政府,“仕而优则学”应当成为广大公务员的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