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康震:知识分子无赖气成就盛唐气象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演讲者小传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过《唐诗的故事》、《李清照》、《苏轼》等。

      ■时间:2008年1月26日

      ■地点:江淮水新闻文化会馆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系列讲座

      ■演讲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康震

      ■演讲主题:唐诗的人生境界

      唐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情感生活当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

      比如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代初期的诗人也是宰相张九龄所写,用它来形容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特别恰切;而像王勃写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说都是在形容思念远方朋友的一种感情,但是我们感觉这两个人的诗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别。

      你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它和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样是思念亲人和思念家乡的事情,在情感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形容母爱,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爱情,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蚕吐尽了最后的丝,好像蜡烛滴尽了最后一滴泪。这个形容我们人民教师也很恰切。

      所有这些诗,基本上可以概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全部情感。我们读这些诗,能够耳熟能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仅因为这些诗篇幅很短小,便于背诵和记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语言很通俗,情谊很深长。

      大家可能会说,不就是几首诗嘛,你说破天还能说出什么来呢?你所讲的跟我们所理解的又能有多大的差别呢?不过,我认为在唐诗当中,还隐藏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换句话说:我今天讲这个东西,能讲出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或者对大家有用的东西。

      李白有很多诗里面都有这种矛盾,前面一句刚刚说要如何及时行乐,后面一句突然又要为天下苍生谋。

      ■李白的诗经常前后矛盾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比如说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的这首《将进酒》,阅读的感觉和写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读的时候,觉得这首诗很奔放,很豁达,很开朗,很振奋。但其实李白写这首诗本身的含义不是这样子的,他的心情并不是很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形容时间就像黄河水一样,奔流到东海永远也不会回来,说时间一去不复返。第二句形容时间的迅捷,“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到了晚上,早上的青丝就变成了白雪,头发就变白了,由于时间很快,人生很短暂,所以应该怎么样呢?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要使你的酒杯空对着明月,这种写时间之快捷,人生之短暂,当及时行乐,并不是十分特别喜庆的心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人早就讲了,奇妙的是李白忽然讲出下面这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刚刚还是很消沉很消极的,突然笔锋一转,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紧接着又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他的天生我材是饮酒之材一样。

      李白有很多诗里面都有这种矛盾,前面一句刚刚说要如何及时行乐,后面一句突然又要为天下苍生谋。比如说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另外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是一首游仙诗,这一首诗如果有一百句的话,九十九句半都是写如何游仙,但最后一句突然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很奇特,就是最后一句和前面所有的句子都不搭上。李白的创作这种情况特别突出,这个主要来源于内心的一种东西。

      所谓的漫游是一个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就是跑官。王勃诗里面说“同是宦游人”,就是说我们都是跑官的人。

      ■唐代知识分子需要频繁跑官写自荐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有才华很自信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那么李白所说的材是指什么材呢?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主要才华是写诗,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才能呢?我们读唐诗,不能光读诗,你仅仅读诗的话,你什么也找不到。我们来看李白的自荐书。唐代的知识分子要做官,考科举是很重要的,但是唐代的科举录取人数太少了。2007年我们的高考录取比例大体上是50%,报考人数是1000万,录取大概500多万。唐代呢?武则天时期改革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名额,武则天从当皇后算起一直到她做皇帝到最后下台,大概半个世纪,在这个50年时间里面,唐朝录取的进士也就是1000人左右,每年是多少人呢?20人。武则天时期全国的人口有多少呢?3000万到4000万。

      知识分子遇到这样的困境就采取漫游的方式,所谓的漫游是一个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就是跑官。王勃诗里面说“同是宦游人”,就是说我们都是跑官的人。当然,这个跑官跟我们现在的跑官不一样:现在的跑官就是想做更大的官,当时的所谓的跑官主要是知识分子想进入仕途,因为入仕途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主要任务之一。

      到处跑就要写自荐信,这就很重要。李白写了很多自荐信,这里讲一封比较有代表性的《上安州裴长史书》。这封信是李白大约在30岁左右写的。安州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湖北省的安路县,李白在安路县的时候结婚了,这是他第一次结婚,他一生结过两次婚。他结婚娶了一位许氏,然后给当地的一个裴长史,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

      白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

      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广汉太守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唐代的这些大诗人里面,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他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走寻常的路。

      ■李白的理想是想当宰相

      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哪些才华?读这封自荐信就是一个最好的钥匙。研究工作就是这样子做的——你先读诗,读了诗以后,你得琢磨这个诗为什么这么写,为了寻找答案,你得寻找诗背后的东西。

      李白回顾说,他从小接受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什么呢?主要是指道教的书,怎么才能做神仙,怎么样炼丹,怎么样吃药,怎么样巡游。十岁观百家,什么书都看,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的、有杂家的、小说家的、纵横家的、阴阳家的。

      李白的知识结构和杜甫不一样,杜甫接受的是正统教育,奉儒守官,读儒家的经典,成天想的都是治国平天下,而李白看了这么一堆书,得出了什么结论?“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他并没有说“故知大丈夫一定要光耀门庭,一定要封妻荫子。”

      怎样才能达到四方之志呢?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做帝王,第二是什么呢?是做帝王的宰相或做帝王的老

      师。但做帝王是不行的,除非你造反,做帝王的老师或做宰相都能借帝王之手使自己的理想遍布四方。所以说李白的理想很大,而且他从来不参加科举考试,唐代的这些大诗人里面,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他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走寻常的路,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极端的手段迅速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要实现自己的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挎着宝剑,离开家乡,辞别亲人,去远方遨游,向南一直走到洞庭湖,向东一直到达东海。其实他没有到东海,只是到了扬州,唐代的扬州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个很重要的经济中心。李白在扬州做了什么事呢?“东游维扬,不逾一年,”他在扬州呆了一年时间,“散金三十馀万,”出手很大方。但是这些钱都没有花在自己的身上,他说:“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就是说,把那些钱都送给贫困的读书人了。这说明他轻财好施,是好交朋友不爱钱的人。

      他第二个优点是什么呢?叫存交重义,很讲义气。为了说明这点,李白举了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他说离开四川的时候,跟他一起有一个朋友叫吴指南,在洞庭湖游览时,这位朋友不幸突然去世了,李白穿着孝服趴在他的身上痛哭,眼泪哭干了,哭出血来了。“猛虎前临,坚守不动。”当年的洞庭湖,可不像现在,那是“八百里洞庭呀”,现在恐怕别说八百里,就是八分之一还差不多。而且当时有猛虎,可能是一只华南虎(笑声),担心老虎把尸体叼走了,李白就守在那里。

      草草安葬之后,李白去扬州。过了好几年回来的时候,他没有忘记朋友,把这个朋友筋骨挖出来了,借钱把他的朋友安葬在了鄂城(现在的武昌地区)的东面。写这么一段话挺吓人的,因为它完全不符合中原丧葬的风俗,既然没有做任何解释,就可以认为,湖北安路县的官员对这样的丧葬风俗是很了解的,这也说明一点,在唐朝的时候,人民丧葬的风俗跟现在的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李白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读出很多的东西来。

      李白还有一个优点,是品行高洁。他和一个叫东严子的“逸人”在岷山的南面隐居,“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就是在山里面住,不到城市里面去,养了上千只奇怪的鸟,一叫鸟就到手掌上来,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术。鸟养得越来越多,两个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的太守听说后,就亲自登门拜访,想要把他们推荐给朝廷,但他们并不愿意出来做官。为什么呢?“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说他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

      一封自荐信,一开始你应该说,我自己有什么什么优点,接下来就会说用人单位是如何如何好,再接下来说我很愿意加盟这个用人单位里面去,为您所用,发挥我的才能。自我推荐信的语气一般是比较谦卑的,可李白最后说:“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哪一个王公大人门口没有弹宝剑的地方呢?这是引用冯谖客孟尝君时弹剑喊“食无鱼,出无车”的典故,冯谖以“狡兔三窟”保全了孟尝君的政治生命及生命,成为孟尝君最著名的门客。李白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用俗话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像李白这样狂傲心态的人,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还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还能有不错的结果呢?我们需要知道诗的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为何国人喜中庸而李白独狂妄?

      如果现在到国家某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去应聘,你写自荐信最后一句话说:“你到底要不要我?你要我便罢,你要是不要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你在北京肯定是永远找不到工作了,对不对?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干嘛非得在最后一段表现自己的情绪呢?我觉得很奇怪,不这么写,不行吗?有毛病了?还是李白已经钱多到了根本无所顾忌的程度,浪漫到完全不通世事人情的程度,狂到已经有点病态了?

      李白的诗中,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句很多,他得志的时候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们单位有这样的一个人,你也受不了。今天我们还都是主任科员,第二天他变成副局长了,他走的时候给你留一封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什么是蓬蒿人,就是在乱草堆里面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人呀!他不是蓬蒿人,你是蓬蒿人了。如果过几天他的副局长给免了,他又回到你的办公室,给你写了一个条子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世间大道像青天一样广阔,但是没有我的出路。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一般的处事态度就是比较中庸,基本的原则是不得罪人,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所以如果有这么一个同事在跟前,你会纳闷,这个人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李白后来被抓起来了,流放夜郎,杜甫知道了以后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过,李白后来还是活下来了,活到60多岁,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唐代60多岁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活到80多岁了,相当不错了。

      像李白这样狂傲心态的人,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还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还能有不错的结果呢?我们需要知道诗的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种无赖气是什么呢?就是完全不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敢说的气质。这反映了唐代初期特有的一种社会准则、社会氛围。

      ■唐代诗人知识分子身上多有无赖气

      其实,在当时,李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们来看一看,李白的前人怎么样?比如王勃,《旧唐书·文苑列传》对王勃的评价是:“六岁解属文。”在正史里面,对一个人评价特别说他六岁文章写得很好,这就不是一般的评价。这么一个文学天才,有一个毛病就是恃才傲物。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评论这四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一个知识分子要想做一点大事必须先有气量,先有见识,有道德,然后才谈得上文艺,这个文艺是才华。四杰虽然有文才,但是他们“浮躁浅露,”又不知好歹,“岂享爵禄之器耶!”哪里是做大官的料子?他甩了几句评语说:杨炯(四杰之一)性格比较沉静,也许能做一个县令,其他的人很难善终。这个评语下得不好,但果如其言:杨炯真的做了县令,王勃落水后受惊吓而死,卢照邻自杀,骆宾王反武则天最后下落不明。

      唐代还有一个诗人叫员半千,他写有一篇文章叫《陈情表》。陈情表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做老百姓和做臣子的给皇上写的,比如说我写一本书叫《跟总理说说心里话》,这个在古代就叫《陈情表》。员半千属于好长时间没有做上官的进士,给武则天写陈情表说,我要向你推荐我自己,你不了解我,我有一个办法让你能够了解我,你招三五千天下才子,和我一起考试,考六种文体,诗、策(策论、政论)、表(奏章)、判(判词)、笺(一种适用的文体),规定字数,如果有一个人的成绩排在我的前面,你把我的脑袋砍下来挂在城门楼上,把我的骨头搓成粉,向天下才子谢罪。陛下你就收了我吧,给我官做吧,你要是听了我的建议,我以后什么话都可以跟你说。如果你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我就把书全烧了,把诗全烧了,把笔墨全都烧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把电脑全砸了,一个人坐在深山里面,我看你还能招来什么样的人,我看你还能取什么士?就是说让你郁闷致死。

      读了这个以后,我们觉得李白那封信还是很有品位的。就是说,他虽然也很狂傲,但是还顾及到了一些基本的理念。他的无赖气没有那么重。这种无赖气是什么呢?就是完全不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敢说的气质。这反映了唐代初期特有的一种社会准则、社会氛围。

      员半千讲这样难听的话,按道理说不可能有官做了,可结果怎么样呢?后来做了奉阁舍人,专门起草诏书。在中国古代,给皇帝起草诏书几乎是除宰相之外最重要的官职了。起草诏书,实际上就意味着你参与诏书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参与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

      我们有一个疑问,就是像员半千这样的人,怎么会允许他做奉阁舍人?可是武则天和唐玄宗可以容忍,不但容忍而且给重要的官职,我看中的是你的才华。但是,如果把话颠倒过来问,社会连这种人都能容忍,那什么样的人不能用呢?因此,在那个时代里,知识分子的才能和才华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展示。这个就是对我们的启迪。

      员半千干嘛叫这个名字呢?半千是多少呢?是五百。员半千在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告诉他:“圣人不常出,按照惯例一般是五百年出一个圣人,五百年黄河一清嘛!”员半千就把名字改了,叫员五百肯定不好听吧,所以就改成了员半千。

      领导者天才最主要的方面,是他能海纳百川,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用,每一个人都给予他适当的位置。

      ■超级自信是盛唐气象的核心

      我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一群人,都有这股无赖气。为什么叫盛唐气象呢?它有一个核心是超级自信。这个自信要表现出来,这个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看上去就是那么不合群。如果一群人一代人都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奋发向上,那样的目空一切,就能创造出那么一个辉煌灿烂的“盛唐气象”。

      仅仅从诗人的群体来分析,那绝对不是一个平庸的时代,那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当然要领导这一群的天才,也很难,所以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是什么才能呢?是能创造贞观之治、创造永辉之治、创造开元天宝盛世的人,那也绝非是平庸之人。不平凡的领导者和不平凡的追随者,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盛世,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领导者天才最主要的方面,是他能海纳百川,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用,每一个人都给予他适当的位置。比如说李白,从20多岁就开始寻找做官的道路,找不到呀,很苦闷,所以写了很多发牢骚的诗。到了40岁,通过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得到唐玄宗的关注,把他招入宫里。但李白呆了不到两年就呆不下去了,很多复杂的因素,李白的个性特别强烈,又太爱喝酒,所以在宫里面的时间长了,大家看他不顺眼,他看大家更不顺眼,唐玄宗就考虑了,怎么让他离开。应该说,唐玄宗是皇帝,李白只不过是一个御用文人,你的诗写得再好,在我眼里也就是一个草民,让你走你就走,还有什么好商量的呢?但唐玄宗“赐金返还”,给李白一大笔钱,让他回到家乡从事文学创作。这种对待文人的态度,这说明一个领导者特有的心胸。

      初唐和盛唐是大唐王朝走向一个辉煌顶点的过程。当一个社会在向更高目标发展的过程中,它需要有强大的推动力,需要强大的活力,需要一大批像李白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有强烈的个性,有远大的抱负,有超凡才华,这样一批人把社会推进到一个很高的顶点。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