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林云:西游人性——再读《西游记》(九)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第九章  孙悟空为什么要闹龙宫?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海”的故事,也都跟龙王和龙宫有关系。但一般说来,和龙王作对的另一方,总是和龙王有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恩怨情仇。比如说,哪吒闹海的故事,小哪吒就是为了给老百姓讨回公道而与龙王三太子一场恶战,并最终抽了龙筋,为百姓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孙悟空不一样,他和龙王素不相识,也没什么仇怨。所以,他不是要和龙王清算旧帐、不是要帮谁出气、也不是要和龙王一决生死。他只想找龙王借一件兵器。他既不想惹事,也不想闹龙宫,他就是为了要武装自己。

     

      可是,孙悟空为什么必须给自己找一件武器呢?他不是在想到需要武器的时候,也去了一趟傲来国,一阵兴风作浪之后,从兵器库里搬了不少回去吗?难道真的没有一件武器适合他用吗?他为什么去到深深的海底,居然寻找到一件闻所未闻的有力武器?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回到小说里去。

     

      孙悟空杀了“混世魔王”,完成了人性的阶段性的修炼,所以,他暂时安下心来,每日里教群猴操演武艺,生活在一种异常欢快的情形下有序地进行着,看上去什么也不会发生。

     

      却不料,当大家都以为平安无事的时候,孙悟空的想法又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了,他“忽然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前来相杀,此等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如今奈何?”

     

      看上去,孙悟空好像真的很有深谋远虑,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地为了自己的集团利益作想,真的有一派王者的风范,让人不得不感慨他的那份责任心和紧迫感。

     

      可仔细一想,才发现这里面另有深意。

     

      当孙悟空刚在花果山当“美猴王”的时候,书中写道:“……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享乐天真,何止两三百载。”在长达两三百年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那时候的孙悟空没有半点本领,可他也不必担心什么禽兽来犯,也确实不曾发生过任何的不测, 这本身已经暗示了花果山这片仙山福地确实是一片祥和之地。倒是孙悟空学道归来,偏偏又出了个所谓的“混世魔王”,等到魔王被诛杀,太平无事的时候,他却更加的感到不安全了,这莫非就是我们常说的:“疑心生暗鬼?”还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的时候什么也不怕,有点东西了,就担心别人惦记你了?”即使真的有威胁,凭借孙悟空拥有的吹毫毛变猴王的本事,再多的敌人,他也应该可以应付自如啊。那么,孙悟空究竟在担心什么?

     

      在这里,作者的本意是:孙悟空确实觉察到了一种未知的恐惧或者说威胁,正在悄悄地向他靠近。可是,这种恐惧和威胁到底是什么?孙悟空却说不清楚。

     

      从人性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对自己做了一些反思、下决心要告别一些不好的东西、并且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做了一些事情,得到了稍微的安心之后,他却不能真正地、确实地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因为这个人一定会感觉到另一种烦躁和不安正在向他袭来。除去旧的东西比较容易,可是,要建立新的东西就比较困难,这本来就是规律。尤其是人,要树立新的、有意义的人性往往显得异常艰难。

     

      所以,当孙悟空感觉到这种未知的不安开始威胁到他的时候,他马上行动了,他要找到能消除这种莫名的威胁的有力武器。

     

      兵器库里的普通兵器确实很难有什么用,即使在龙宫里,东海龙王傲广借给孙悟空试用的一柄重三千六百斤的九股叉、一杆七千二百斤重的方天戟这样非同一般的神兵利器,在孙悟空的手中,同样没什么用。他们显得“太轻、太轻”、“不趁手、不趁手”。什么是轻?什么是不趁手?轻,是指份量不足;而不趁手,是说不顺手,言下之意却是不合心意!这就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孙悟空要找的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件兵器,而是一样可以称心如意的东西,让他可以用来轻松战胜内心那个未知的不安所带来的威胁。

     

      于是,作者在书中安排了两个人物出场:龙婆和龙女,经由她们之口,告诉孙悟空,在这海里还有另一件宝贝。在古代的作品中,总喜欢安排一些人,让他们来为僵持不下的局面打开僵局。因为孙悟空已经抱着一种不拿到想要的东西绝对不走的态度,老龙王要真的拿不出一件这样的东西,龙宫里将绝无宁日。所以,在此,通过两个旁边人的提醒,告诉孙悟空“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人也?”她们嘴上说可能是那件宝物在迎接圣人,其实心里很清楚,那个“扛不动,抬不动,须上仙亲自去看”的宝贝,当然是孙悟空不可能撼动的擎海一柱,也是要孙悟空知难而退、就此离开龙宫的委婉的逐客令。

     

      孙悟空不信邪,他一定要去看看。当他看到那个定海的神珍铁的时候,那个铁柱子就按他的心愿变小、再变小,变成了一根可以拿在手上的铁棒。再仔细看的时候,原来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如意金箍棒”!看到这几个字,孙悟空这才“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这时候的孙悟空,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件可以“称心如意”的兵器。在他的想象中,手中这件有“如意”字样的兵器,既然能够随心所愿地任意变大变小,那它当然就可以用来应对那些未知的不安和威胁、可以轻易地遇佛杀佛、遇魔降魔。这,就是“如意金箍棒”的真实含意。

     

      既然“如意”,还需要这种兵器可以做到“召之即来、挥之则去”,想用即用,不用即由它去也。但兵器既然是有形之物,它不像心里的一个念头,没了就可以无形地走开,当不需要兵器的时候,就需要给它一个放置的地方。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去搁置这件兵器:变小了,放在耳朵里:既能够轻松放置,还能够真正的做到随身携带、取用方便。这也叫做妙手偶得吧!

     

      这时候,要解除内心无形的不安和威胁而必须握有的利器,看似已经解决了:孙悟空也算找到了一件称心如意的可以任意变化的东西来权且应付一下心里那种未知的不安了。所以,他有必要让自己的感觉更好点,于是,他向龙王索取另一样东西:要一身披挂,把自己重新打扮一番。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孙悟空在拿到了想要的东西之后,心情好起来了,他就难免有点得意忘形,要好好地炫耀自己一下,也要关注自己的形象了。披挂他是拿到了,而且是三海龙王一人凑了一样,金冠、金甲、云履,把个猴子,打扮得金光闪闪、万般辉煌——却也为后来埋下了更大的祸患。

     

      孙悟空闹龙宫,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点,已经非常清楚了。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孙悟空要到龙宫去寻宝?也就是说,为什么他闹的偏偏是龙宫呢?而且,那根“如意金箍棒”,为什么会出现在海里,而不是江里?

     

      按照传统的说法,龙宫里宝藏最多,要寻找宝物,龙宫里总能找到合适的。第一、龙王本来就是人们对于水灾和水难难以驾驭、深感恐惧的产物,有多少关于水的灾祸导致人们失去了多少财富,这些罪过最后全部算在了老龙王一个人的身上;第二、天下的河流最终全部汇集到大海,所有沉入水中的宝物也就无一例外地被各地的水龙王、江龙王、河龙王送到海龙王这里,因此,龙宫最后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藏宝室;第三、老龙王在中国古代的神话里,总的形象是贪得无厌的,他非常喜欢收罗天下的奇珍异宝,归为自己所有,所以,来龙宫寻宝,某种意义上也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大家也很喜欢看到不可一世的龙王遭受点折磨和刁难,也可以一定程度地解解心中怨气;第四、大海,常常因为它的波澜壮阔、浩瀚无边、变幻多端、神秘莫测而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它的神秘和变幻,使得古今中外太多的神话故事与之相联、也使得与大海作斗争的任何一个生物都能成为一个大家向往的英雄:如闹海的哪吒、填海的精卫等等等等。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

     

      在近代的心理学上,关于大海,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却与英雄无关。

     

      我们可以看到,在深深的大海里面,其实是一片黑暗,同时,也不像它的表面那样,波涛翻滚、瞬息万变。相反,它的本质是深邃而又平静的。

     

       在心理学上,借用了它的深邃和平静的含意:

     

       第一、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关系,如同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的表面部分和潜藏在海下的部分。海面之下的冰山部分远远大于海面上的部分,也就是说,潜意识的部分远远大于意识的部分,而且,潜意识的部分就像是埋在黑暗的海水里那样,很难觉察和了解。但是,潜意识对人的影响,却是非常的不可估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人的内心有一种潜在的需求,即获得内心的平静。无论一个人的外表如何的像大海的表面一样变化多端、变幻无常,但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一定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推动着他,去寻求内心的宁静,求得一番让自己在里面不受风浪的和平环境。英国的詹姆斯·爱伦在《平静之道》——“完美平静的实现”中写道: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外在在不断地变化着,时刻处于不平静的状态,另一方面,一种永恒的平静却蕴涵于人的自身:如同海洋,有暴风雨无法触及的平静深处,人的那颗心也有愁苦、放纵、悲伤的暴风雨无法搅乱的平静的深处,达到这一深处,且不断地生活其中,这就是平静。

     

      孙悟空来龙宫寻宝,一方面他确实是来找一件可以让自己战胜未知不安和威胁的东西;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潜意识受到了莫名其妙的触动,他的表面平静的心态被打破,所以,他要回到一个象征着潜意识和平静的地方,去寻回自己丢失的这两样至宝。

     

      孙悟空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至少在那时候,他是那样想的,所以,他拿到“如意金箍棒”之后,就一路打出龙宫去了:他不再害怕不平静了,因为他手里已经有了一根代表着“如意”的有力武器。

     

      那么,为什么这根闻所未闻的“如意金箍棒”是大禹治水留下来的呢?大禹治水治理的可是河水,怎么把一根铁棒给丢到海里去了?

     

      古人治水,在大禹之前,几乎都在犯一个同样的错误:用堵不用疏,于是水患不但得不到好转,相反,越治理越严重,真的是河水年年治、水患年年有。直到大禹治水,改变了治理方式,因势利导,这才从根本上治理了连年水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小说中,作者借用了这样的遗产,假托有一个大禹治水留下的“定江海深浅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其言下之意,一是说,那块神铁是用来测水的深浅的,给我们一种暗示:人性也是有深浅的,需要好好测量一番,尤其是修炼中的人,也需要对自己的人性做点测试,知道自己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之下;二是说,对于人性,也要像大禹治水那样,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以疏导为主,这样,才能保证人性的治理,而不是带来更多的灾祸。

     

      所以,在孙悟空闹龙宫的时候,作者巧妙地设计出一件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旷古未闻的神兵利器,并贯以“如意”二字,其实是告诉我们,孙悟空作为一个人的代表,他在修炼人性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强烈不安,内心的平静被打破。于是,他来到象征深沉和平静的海底,希望重新找回、并一举获得战胜这种不安的有力武器。

     

      孙悟空找到了吗?作者暗示我们,他找到了一种足以获胜的武器:对自己的人性做些基本的了解和测试,然后运用因势利导的方式,就可以称心“如意”,得尝所愿。

     

      这就是孙悟空为什么要闹龙宫的真实意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