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加达默尔超越历史认识客观性主张质疑(1)-逻辑学
来源: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时间:2001-12-1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注释:   [1] 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84页。   [2] 转引自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3] 所谓解释学循环是指解释中循环论证的不可避免性。诠释学认为,对文本整体的理解有赖于对部分的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有赖于对整体的理解,在部分与整体的不断循环中最终达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标志着一个解释过程的结束。对解释学循环的定位,西方思想史上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它作为诠释学的一般方法使用,如施莱尔马赫;有的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上使用,如狄尔泰;有的在本体论上使用,如加达默尔。   [4] 狄尔泰:《对他人及其生命表现的理解》,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0页。   [5] 狄尔泰:《对他人及其生命表现的理解》,第333页。   [6] 狄尔泰:《对他人及其生命表现的理解》,第320页。   [7] 加达默尔:“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自述”,见《真理与方法》(下),第790页。   [8]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6页。   [9]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34页。   [10]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86页。   [1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84—385页。效果历史概念与后期海德格尔的存在或天命观点有渊源关系。可参见洪汉鼎:“加达默尔与后期海德格尔”,《德国哲学论丛(1996—1997)》,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德国哲学论丛)编委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l—10页。   [12]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86页。   [13] 参见《真理与方法》(上),第484—485页。   [14]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第639页。   [15]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87页。   [16]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11页。   [17]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55页。   [18] 加达默尔:“诠释学与历史主义”,见《真理与方法》(下),第697页。   [19]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422页。   [20]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86页。   [2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87页。   [22] 参见加达默尔:“诠释学与历史主义”,见《真理与方法》(下),第677—679页。   [23]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461页。   [24]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64页。   [25]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第589页。   [26]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4页。   [27]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64页。   [28]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439页。   [29]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78页。   [30]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76页。   [3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94页。   [32] 参见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393页。   [33]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第471页。   [34]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第496页。   [35]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第494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