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们只能在下一讲结束时扼要地说明萨特自身意识理论的后续影响,主要是在法国哲学界的影响。
[3] J.-P. Sartre, L’imagination. Etude critique, Paris 1936; deutsche Uebersetzung von B. Schuppener, "Die Imagination", in: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Philosophische Essays, Hamburg 1982; 中文本,“影象论”,载于:让-保罗·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潘培庆/汤永宽/魏金声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引文参照德文本和中文本。
[4] J.-P. 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Esquisse d’une description phénoménologique", in: Recherches philosophiques (6) 1936/37; deutsche Uebersetzung von B. Schuppener,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Versuch einer phänomenologischen Beschreibung", in: ders.,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Philosophische Essays, Hamburg 1982. 中译文,“自我的超越性”,载于:让-保罗·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同上。——引文参照德文本和中文本。
[5] J.-P. 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in: 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304) 1939; deutsche Uebersetzung von B. Schuppener, in: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Philosophische Essays, Hamburg 1982. 中译稿,“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意向性”,由刘国英先生提供——引文参照德文本和刘国英先生的中译稿。
[6] 实际上我们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已经可以看出,认识论与内在哲学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同样的例证也可以在分析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找到。
[7] 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德文本:S. 35; 中译稿:页3。
[8] 参阅: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德文本:S. 35; 中译稿:页2。
[9] 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德文本:S. 35; 中译稿:页2。
[10]参阅:胡塞尔,《逻辑研究》II/2, A 459/B2 494.
[11]参阅:胡塞尔,《全集》III/1, S. 67.
[12]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德文本:S. 35; 中译稿:页3。
[13]萨特的这个做法显然是建立在他对胡塞尔的误解之上。除此之外,把将普鲁斯特与胡塞尔并列在一起讨论,这似乎是法国现象学家特有的嗜好,例如在梅洛-庞蒂那里也可以发现这种倾向,参阅: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aris 1945. 德文本:Phänomenologie der Wahrnehmung, übersetzt von R. Boehm, Berlin 1966, S. 18. 但这里不是展开这个问题的合适场所,笔者将另外撰文讨论。
[14]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39. 中文本:页19。
[15]I.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B 135.
[16]胡塞尔,《全集》III/1, S. 109.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胡塞尔未能抗拒当时的哲学气氛,屈从于新康德主义,放弃了现象学的原则(参阅:Heidegger, Zur Sache des Denkens, a.a.O., S. 47)。
[17]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39; 中文本:页19。
[18]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3; 中文本:页22。
[19]参阅:胡塞尔,《逻辑研究》II/1, A 331/B1 353 u. A 342/B1 361.
[20]这三种说法都可以在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中找到。对此可以参阅:《逻辑研究》II/1, A 331/B1 352 u. A 342/B1 361。
[21]参阅:胡塞尔,《逻辑研究》II/1, A 331f./B1 353f.
[22]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4; 中文本:页23。
[23]萨特在“自我的超越性”一文中是这样提问的:“这个心理的和心理物理的自我(Moi)是否还不充分?是否还必须通过一个先验的自我、通过那个绝对意识之结构的自我来补充它?”(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3; 中文本:页23)这很明显是两个相互否定的问题:对前者的肯定也就意味着对后者的否定,反之亦然。萨特把它们混在一起提出至少是一个操作上的疏忽。因此,后面他所说的“否定的回答”之说法便让人费解:它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否定,抑或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否定?但他的整个提问的意义是可以把握的,这就是笔者在这里所表述的问题。我们后面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24]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5; 中文本:页24。
[25]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7; 中文本:页25。
[26]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7; 中文本:页25。
[27]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59; 中文本:页35。
[28]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39; 中文本:页19。
[29]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54; 中文本:页31。
[30]参阅: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7; 中文本:页25。
[31]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54; 中文本:页31。
[32]这显然是萨特的一个错误结论。我们在前面的讲座中已经指明,并非所有cogito的研究者都把它理解为反思意识,甚至在笛卡尔本人那里也可以找到另一种说法:cogito是一种直接意识。当然,把cogito理解为反思意识是近代欧洲哲学的主导趋向。
这里还可以提及萨特的另一个错误结论:他认为,“胡塞尔第一个认识到,一个未被反思的思维在被反思时会经历彻底的变异。”(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9; 中文本:页27)应当指出,虽然胡塞尔特别关注这种因反思而形成的变异,但他并非是第一个认识到它的人。如果不算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对此问题的或多或少感悟,那么在他之前至少还有布伦塔诺曾明确地指出这种变异的存在。
[33]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9; 中文本:页27. 这里显然可以发现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的思路痕迹。
[34]例如“自我的超越性”,页26;《存在与虚无》,页8-12。
[35]对这个概念的分析详见拙著《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页42,以及《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页363。
[36]Sartre, L’être et le néant. Essai d’ontologie phénoménologique, Paris 1943; deutsche Uebersetzung von H. Schöneberg u. T. König, Das Sein und das Nichts. Versuch einer phänomenologischen Ontologie, Hamburg 1997, S. 19; 中文本:《存在与虚无》,陈宣良/杜小真等译,北京,1997年,页8。
[37]胡塞尔,《全集》XXIII,S. 307.
[38]胡塞尔,《全集》XXIII,S. 312.
[39]胡塞尔,《全集》XXIII,S. 337f.
[40]参阅:M. Frank, "Fragmente einer Geschichte der Selbstbewußtseins-Theorie von KantXE "Kant" bis Sartre", in: a.a.O., S. 544f.
[41]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51; 中文本:页29。还可以参阅萨特的另一些例子:同上书,德文本:S. 50; 中文本:页27:“在我读书的时候,有的是关于书的意识,关于小说主人翁的意识;但自我(Je)并不寓居于这个意识之中,这个意识只是关于客体的意识,而不是关于自身的非设定意识。我现在可以从这些非命题地领悟到的结论中得出一个命题客体并且宣告:在未被反思的意识中没有自我。”
[42]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79; 中文本:页51。
[43]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7; 中文本:页26。
[44]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52; 中文本:页29-30。
[45]参阅:Sartre, L’être et le néant, 德文本:S. 17-27; 中文本:页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