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私,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有意侵害他人或集体、国家和人类社会整体的正当权益而谋一己之狭隘权益的心理与行为。
2、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所和时候都不是自私的。
3、自私是假丑恶横行的原动力,自私是社会运动失序的"潘多拉",自私是自我毁灭的终极因,自私是万恶之源。
以上三例均见《自私论--万恶之源的理性批判》文清源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根源一是自然;二是人为,有意的作恶常常被总结为自私(自我中心或自我崇拜)。(见《有心无题》何光沪著,三联书店1997年3月版。)
(二)在"偏私"的意义上使用自私
1、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不但未可厚非,而且它是促进社会的原动力,但这种自私心一旦超过某种限度,就成了臭屎球。
2、任何一个社会和任何一个人,多少都有点自私,但同样的,也从未有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么自私到牢不可破。
(以上两例见《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著 第77页。)
3、人们首先要勇于承认,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指李白、白居易、鲁迅、卡夫卡、歌德、福柯、萨特等)身上同样存在某种程度的自私。(见《天涯》1998年4期《知识与人格》南帆。)
4、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提升的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见《沉默的大多数》五小波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第19页。)
5、自私是人的天性,这和性欲一样,就是上帝也禁不了的,允许人们利用这一天性,在不损人的情况下追求自身的富足和快乐,是文明社会尊重人的标志,也是商业社会的人性逻辑。(见《道德黑话》载《杂文报》1998年1月23日3版。)
6、照《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的看法,"国富"的人性动力,正是不越法律的"自私自利"。(见《杂文报》1998年1月2日3版的《夜抄读》。)
7、马斯洛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既自私又无私,健康的人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自私,这种方式既有益于他又有益于社会。(见《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版 第30页。)
8、我总以为,望子成龙的愿望中有着隐约的自私与专制,渴望以孩子的成就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不是自私吗?(见《中国的未来交给谁--关于独生子女的报告》第58页。)
9、在看到自杀者的父母或子女、爱人的悲痛状况和凄惨处境时,不免会感到自杀者把这种痛苦强加于人的行为是相当自私的。
(见《有心无题》何光泸著第138页。)
10.经济学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实证的考察分析,现实中,人们是否是自私的,甚至一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的;是只有少数人如此,还是多数人如此,例外的是少数。(见《读书》1998年6期《"不道德"的经济学》樊纲。)
(三)在"纯客观"的意义上使用自私
1、基因是自私的,它们必须自私。(见《新的综合》美·威尔逊著 第4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四)在"相对性"的意义上使用自私
1、一次哲学讲座上,她站起来向老师发问:为什么"个人的自私"臭名昭著,"集体的自私"却倍受鼓励和赞美?(见《今日大学生》1985年4期的《她在想,关于人……》。)
2、……不必说作为其原因的生态失衡,来源于"人类自私"短见的行为……。(见《读书》1989(?或98?)6期 第13页。)
3、罗素指出:开明的自私自利当然不是最崇高的动机。倡导开明自利的人同借英雄品质与自我牺牲的名目鄙视开明的人比起来,对增加人类幸福多作了贡献,对增加人类苦难少些作用。
4、刘军宁评述的爱因·兰德所著的《新个体主义伦理学》的英文书名为"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直译为"自私的好处"。译者之所以"更名"为"新个体主义伦理学",是为了躲开"自私"之类的"贵我"字眼,连对"个人主义"也退而避之。
(3、4例均见《读书》1995年12期的《勿忘我》刘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