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彭加勒:“敏锐的、深刻的思想家——《科学的价值》中译者序(1)-
来源:  作者:李醒民  点击:次  时间:2002-02-0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80年代初研读彭加勒时,我依据美国数学家霍尔斯特德的英译本《科学的基础》 ,陆续翻译出(大概是在1983~1984年间)彭加勒的头三本科学哲学名著。记得是在一位青年朋友按法文版校对之后,于1985年交商务印书馆出版。译稿在该馆躺了三年(该馆出书质量不错,但速度太慢。我的《最后的沉思》译稿早在1985年就交给该馆,呆了八年才排印出来,看完校样后又过了两年才出版)后迟迟不能面世。在一位好心友人的协助下,该译稿被纳入《现代文化丛书》得以付梓 。也许是编校者抢时间、赶进度的缘故,书中排印、校对错误很多,着实令译者惴惴不安。译者多么希望再版时能予以订正啊!谁知不长时间大难降临,译稿及纸型均不翼而飞。面对此情此景,译者只能像陆放翁那样作“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之慨叹。
由于是15年前时断时续译出的,《科学的价值》原中译文不免有部分疏漏和不尽人意之处,尽管它曾受到读者的热情欢欢迎。我一直想有机会补苴罅漏,使其尽善尽美。借《新世纪万有文库》之东风,我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此次,我花费两周时间,依据霍尔斯特德博士流畅、忠实、完美的译本——这是彭加勒首肯的权威性英译本——对原中译文精心而细致地做了译校:纠正了少许错误,填补了数处遗漏,核准了若干译名,严密了部分文辞,精练了诸多词语,润色了整个译文。尤其是后三项工作,译者用心良苦,费力颇多。译者虽不敢妄言殚精竭虑,已使译文完美无缺,但仍有底气斗胆昌言,译文达到了应有的水准和高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建议读者放弃十年前出版的老译本——它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了它的特定的历史使命,欣然接受这个新译本。这也许是非分之想,无理之求,不过我深信读者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至于那种以“权威”自居,以指鹿为马、指皂为白讨生计的人,也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生闷气、诅咒语,聊以打发他的空寂而冷酷的心术;也许自以为“机关算尽太聪明”,其实只不过是“可怜无补费精神”而已。
彭加勒被认为是法国的散文大师。勒邦(G. Le Bon)在谈到彭加勒文炳雕龙时说:“数学家、哲学家、诗人、艺术家的昂利•彭加勒也是一位作家。他的唯一目的是用他的全部诚意表达他的思想,并把他的激情和崇高的热忱传达给他的读者。他以锐利的笔锋写作,因为他的见解是这样精密,他的思维是如此活跃,以致他几乎总能找到它们的完美表达。”在勒邦看来,彭加勒的写作风格像蒙田(M. de Montaigne)、莫里哀(Molière)、帕斯卡(B. Pascal)一样,雅致、简洁、明晰、妙语迭出,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段充满了独创性、新颖性和感染力。 这一切,无疑是对我的功力和意志的严峻挑战,严复有言在先:译事三难“信、达、雅”——诚哉斯语。要做到这三点已实属不易,但即便如此恐怕也只能说是形似。要由形似进而达到神似,即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彭加勒文章中的空灵化境、深邃意蕴、儒雅气质、细腻情感、凌云笔势、微妙语调,更是难上加难。译者不揣浅陋,贸然应战,实在有“冒犯”之嫌。但是,事情总得有人去干,何况译者自信毕竟还有两本研究彭加勒的专著 垫底。至于译文究竟如何,那就只有留待学术界和读者评判了。反正我本人抱定一个目的:既要对得起写出精品的作者,又要对得起掏钱买书的读者——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读者大夫所望地指脊梁!
作者早已仙逝,无可置喙。译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读者慧眼独具,洞若观火。对于己匡之讹误,译者至今仍汗颜不已。好在《左传》有语可以权且自持:“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好在《论语》有言可以聊以自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是为译者前言。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166、345~350、256~264页。
关于彭加勒是生平和科学贡献,读者可参阅李醒民:昂利•彭加勒——杰出的科学开拓者和敏锐的思想家,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第6卷(1984),第3期,第57~69页。李醒民:彭加勒——理性科学的“智多星”,《科学巨星》丛书5,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1~43页。
李醒民:《彭加勒》,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第1版,第97~142页。也可参见前注之二,第28~36页。
李醒民:论彭加勒的经验约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总第50期),第99~111页。
P. Frank, Modern Science and Its Philosoph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pp. 8, 11~12.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版,第139页。
李醒民:论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长沙:《求索》,1990年第5期(总第57期),第51~57页。李醒民;“关于物理学危机问题的沉思——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某些观点的再认识”,《江汉论坛》(武汉),1985年第7期(总第59期),第12-19页。
H. 彭加勒:《最后的沉思》,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8月第1版, 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
我在1981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就是以“彭加勒与物理学危机”为题目的。该文的一部分以“评彭加勒关于物理学危机的基本观点”为题发表在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第4卷(1983),第6期,第31~38页。另一部分即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有关论述的完整批评在五年之后才得以发表,参见李醒民:关于物理学危机问题的沉思——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某些观点的再认识,武汉:《江汉论坛》,1985年第7期(总第59期),第12~19页。
H. Poincaré, The Foundations of Science,Authorized Translation by G. B. Holsted, The Science Press, York and Garrison,N.Y., 1913. 该英译本包括彭加勒的头三本科学哲学名著《科学与假设》、《科学的价值》、《科学与方法》。
H.彭加勒:《科学的价值》,李醒民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编者也许是为了获取经济“价值”擅自将书名《科学的基础》改为《科学的价值》,这可就名不副实了,而且易于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
R. C. Archiband, Jules Henri Poincaré, Bull. Am. Math.Soc., 22(1915), pp.125~136.
除了1993年4月完成的,《彭加勒》以外,还有1996年11月完成的《理性的沉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