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爱因斯坦: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1)-科技
来源:  作者:李醒民  点击:次  时间:2002-02-0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 要: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科学哲学或多或少直接渊源于批判学派。本文从爱因斯坦的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五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渊源关系和爱因斯坦本人的新的拓展和创造。
       关键词:爱因斯坦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迪昂 奥斯特瓦尔德 皮尔逊

      Abstract: Albert Einstei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s in 20 century. His philosophy of science more or less directly originates from critical school of thought. This paper inquires into this origin and Einstein’s new developments and creations from five aspects, i.e. moderate empiricism, foundational conventionalism, holism of meaning, scientific rationalism and programmatic realism.
       Key Words:A. Einstein, Critical school of thought, E. Mach, H. Poincaré, P. Duhem, W. Ostwald, K. Pearson.

爱因斯坦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其他一切学科之母”,“她那种唐吉诃德式的理想”能使人“不至于流俗” 。他称赞“具有哲学追求的人”是“智慧和真理的朋友” 。但是,爱因斯坦鄙弃那种“用蜜写成的”哲学——“它乍看起来好像很精彩,但是如果你再看一看,它完全是垂死的,留下的只是老生常谈,是糨糊状的东西。” 他像尼采一样,厌恶只能作为“主观安慰物”的、“辉煌的海市蜃楼”式的“哲学体系” ,讥讽故弄玄虚、佯装深奥的所谓哲学家,嘲笑以晦涩不解为学问高深并对其顶礼膜拜的智力低下者。因此,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没有莫名其妙的生造词语,没有眼花缭乱的范畴之网,没有扬扬得意的硕大体系。但是,这并不妨碍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之精湛和智慧之勃发。恰如赖兴巴赫所说:“爱因斯坦的工作比许多哲学家的体系包含着更多的固有哲学。”
爱因斯坦从小就对哲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的科学哲学的思想来源十分丰富。这里既有从古希腊到近代的哲学大家,也有从开普勒到普朗克的诸多哲人科学家,以及他与逻辑经验论的风云人物的交流和对话。尤其是,以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 为代表的批判学派 对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汲取批判学派思想营养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科学实践和哲学思考,对它们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从而成为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是由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构成的多元张力哲学,内涵极为丰富而深邃。下面,我们拟从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证明本文标题提出的命题。

一、温和经验论
对于热中于自然科学并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的人而言,倾向经验论和朴素实在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爱因斯坦也不例外:这发生在他12岁阅读科学普及书籍,从而失去宗教天堂、皈依科学之时。不过,他早期的怀疑论的经验论思想,则明显地受到批判学派的强烈影响。因为该学派的五位代表人物都在自己的知名论著中,以怀疑的经验论和缜密的逻辑分析为出发点,对经典力学的概念框架和力学自然观(机械自然观)进行了独到而中肯的批判,而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代就熟悉他们的见解。例如,马赫在《力学史评》中把那些从经验领域排除出去而放到虚无缥缈的先验顶峰上的力学基本概念,一个个从柏拉图的奥林帕斯天堂拖下来,揭露出它们的世俗血统,把这些观念从强加给它们的禁忌中解放出来——这对爱因斯坦来说不啻暴风雨前的雷鸣电闪 。皮尔逊在《科学的规范》 中标榜怀疑和批判是科学的生命”,揭示了牛顿力学的“形而上学的朦胧”,这对爱因斯坦而言犹如醍醐灌顶。马赫和彭加勒关于质量和同时性的经验论的操作定义,在爱因斯坦看来无疑是哲人之石。爱因斯坦1905年的相对论论文明显地打上了经验论和操作论的成分的印记。
尽管马赫等人的经验论并不狭隘或极端,但却显得有些彻底或激进——这正是爱因斯坦要极力避免的。要知道,爱因斯坦在早年就从康德、彭加勒等人那里汲取了理性论以平衡经验论。特别是,1915年引力问题的解决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抛弃坐标必须具有度规意义,显然牺牲了感官知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协变性作为先决条件,使他意识到纯粹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握实在。于是,他水到渠成地由经验论向理性论适当回摆。他在保留经验论合理内核的同时,对经验在科学中的地位加以弱化和再定位。在科学的起点,从感觉经验到基本概念或原理没有逻辑的通道,而是在经验资料的启示下,通过直觉和想像领悟的;于是,这些概念或原理与经验资料的关系犹如衣架上的号码和衣服的关系,而不是肉和肉汤的关系——这是对经验论的约定论的限定。在科学的终点,虽然经验归根结底仍然是理论的唯一权威的判定者,但是这里的经验是经验的“总和”或“复合”,而不是单个经验或经验“原子”,从而否认所谓的“判决实验”——这是对经验论的整体论的限定;其次,把对理论的经验证实(verification)冲淡为经验确认(confirmation);再次,在理论评价中用“内部的完美”(inner perfection)补充“外部的确认”(external confirmation),把科学的统一性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是对经验论的理性论的限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反对马赫、皮尔逊等人把感觉作为建造世界的砖块、否认理论的思辨性和自由构造的元素之实证论的和反形而上学的立场——这是对经验论的实在论的限定。而且,爱因斯坦也不赞成经验论的一些极端变种(如实证论、工具论、现象论、操作论等),不推崇经验论的方法论即归纳法(适应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马赫和迪昂坚定的反归纳立场深深地感染了他。

二、基础约定论
马赫和迪昂的约定论思想肯定对爱因斯坦或多或少有所启示,但是爱因斯坦的约定论思想主要源于彭加勒,因为彭加勒是约定论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而爱因斯坦在奥林比亚科学院时期就认真研读了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 ,并与同伴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可以说,爱因斯坦对彭加勒的约定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是心领神会的。这就是:数学公理和物理学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原理既非先验判断,亦非经验事实,它们原来都是约定;约定是我们精神自由活动的产品,但是自由并非任意之谓,它要受实验事实的引导和避免一切矛盾的限制;约定是我们强加于科学的,并未强加于自然界,而且并非整个科学都是约定的,约定只是出于方便,无所谓真假;约定具有巨大的方法论功能,在从未加工的事实过渡到科学事实、从科学事实过渡到定律,尤其是从定律上升到原理时,约定都是不可或缺的。
爱因斯坦的基础约定论思想虽然没有彭加勒的约定论那么多的内涵,但是却牢牢地把握了彭加勒约定论的精髓,并对其做了更为明确、更为严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发展。第一,他表明,从永恒的观点看,彭加勒的约定论是正确的,必须把康德的“先验的”冲淡为“约定的”。第二,他把科学理论分为两大类,即构造性理论和原理理论,约定在后一种理论的逻辑基础和内部结构的建设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这也是我们称爱因斯坦的约定论为“基础约定论”的原因)。第三,作为原理理论逻辑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自由选择的约定,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和“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第四,形象地把这种自由比喻为猜字谜的自由,明确指出理论筛选的双标尺标准。第五,严格区分了作为纯粹命题集的非解释系统和与感觉经验和实在相联系解释系统,指出真理概念适合与后者。第六,创造性地提出了约定论和理性论的方法论——探索性的演绎法和逻辑简单性原则 。另外,爱因斯坦的客观性、可知性、和谐性、统一性、简单性、因果性、协变性等科学信念,实际上属于最深层次的约定,因为无论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实、证伪或反驳它们。

三、意义整体论
爱因斯坦1909年读过迪昂的科学哲学名著《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对迪昂的整体论心折首肯。迪昂是理论整体论的创始人,其八大内涵和精神实质可以概括如下:物理学理论是一个整体,比较只是理论描述和观察资料两个系统的整体比较;不可能把孤立的假设或假设群与理论分离开来加以检验;实验无法绝对自主地证实(verification)、反驳(refutation)或否决(condemation)一个理论;判决实验不可能,归谬法在物理学中行不通;观察和实验渗透、负荷、承诺理论,物理学理论中的理论描述和观察资料两个系统以此结合成一个更大的整体;经验虽然是选择理论假设的最终标准,但决断则是由历史指导的卓识做出的;反归纳主义,即归纳法在理论科学中是不切实际的;反对强约定论,同意弱约定论的某些与整体论相关的主张。
爱因斯坦看到,迪昂的整体论比马赫的经验论能更多地使经验容纳假设和深刻的理论,因为“概念体系的个别部分并不对应于经验事实,而只有理论资料的某个总和才与经验事实的某个总和对应” 。在消化和吸收了迪昂的思想菁华后,他逐步向前推进迪昂的理论整体论,把它从科学理论的认识论发展为科学词汇表的语义学,并在1949年先于蒯因两年提出了意义整体论:意义不属于物理学的单个概念和陈述,而属于整个体系。在理论中出现的单个概念或量值无法孤立地加以辩护,不能要求它们都具有客观的意义。([13],pp. 474~477)爱因斯坦的意义整体论和基础约定论包含着对不充分决定论(经验无法充分地决定理论的取舍)和理论多元论的承诺,它既反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分法以及还原论),也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终极的、不变的物理实在观,并且决定了他对新康德主义和逻辑经验论所采取的批判态度。爱因斯坦是意义解放的先驱。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