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科学中的专制与自由(1)-科技哲学
来源:  作者:马雷  点击:次  时间:2002-02-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要:科学中的专制主义把逻辑放在独裁的地位,使逻辑成为科学和非科学的惟一裁决者,使逻辑成为科学创新的惟一合法方法。这遭到科学史的大量反驳,实际的科学极端复杂,非逻辑因素在实际的科学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催生了科学思想中的另一极端倾向,即科学是一种自由的无规范的创造活动,无政府主义的绝对自由解构了科学中的正当的理性。实际的科学活动应当并确实在走着一条协调发展的道路,遵循协调发展的规律,科学思想的主旨是坚持科学中的规范而避免专制主义,承认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而消除自由主义。
        关键词:科学;创新;专制与自由

1 科学中的专制主义:按逻辑办

科学中的专制主义可以概括为一句口号:“按逻辑办”。古典经验论的经验主义传统本质上是专制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其一脉相承。逻辑实证主义规定,科学的命题不仅必须是有意义的,而且必须是可以被证明为真的。有意义的命题只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析命题, 即重言式命题。例如。“男人不是女人。”第二种是综合命题,即陈述经验事实的命题。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除此之外的所有命题都没有意义。
石里克指出,逻辑上可能证实和逻辑上不可能证实之间泾渭分明;意义和无意义之间也无任何过渡。你要么为证实给出语法规则,要么没有。不存在第三种情况。经验可能性由自然规律决定,但是意义和可证实性完全不依靠自然规律。例如,“水往高处流”这个命题虽然是错误的,但在物理上是可能的,所以仍然有意义。
卡尔纳普强调,全部形而上学都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的陈述并不描述事态,它既不描述存在的事态,也不描述不存在的事态。形而上学只表达一个人对人生的总态度。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表达手段,无可非议。但是,它如果冒充它本来不是的东西,就大有问题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以作为这种错误的例证。
这样,逻辑实证主义就确立了它的“按逻辑办”的专制主义标准,它告诉你怎样区分科学和非科学。
为了进一步说明“按逻辑办”的理由,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理论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科学理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公理化系统,一部分的理论,它是用理论语言表述的基本定律,另一部分是对应规则,它把理论语言的语词和观察语言的名词联系起来,通过可解释的语义规则系统把理论语言还原为观察语言,以此说明科学理论的经验基础。
但是,观察语言与理论语言的严格区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普特南等人指出,可直接观察的标准并不能区分观察语词和理论语词。例如,所谓的“理论语词”,如“熵”、“质量”、“电荷”等往往不用仪器也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变化,那么,是否应当归入“观察语词”呢?而所谓的“观察语词”,如“水”、“质量”、“重量”等不用仪器就不能测量它们的性质,那么,是否应当纳入“理论语词”呢?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存在“中性观察语言”的断言,也曾受到汉森的有力批判。汉森最早提出“观察渗透理论”,认为持不同理论的人在同一对象中看到不同的东西。第谷和开普勒两人看到的太阳是不同的。第谷看到的太阳是绕地球转动的,地球是固定不动的;开普勒看到的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太阳运动是地球绕日转动形成的错觉。虽然他们凭视觉看到同一样东西,但是凭经验的概念组织,他们又看到不同的东西。
科学理论以经验为基础,但它的确定性程度如何得到说明呢?逻辑实证主义用观察陈述对理论陈述的支持来说明这一点。他们认为,归纳确证法是惟一正确的科学方法。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现代归纳主义,区分了发现的方法和证明的方法,认为发现的方法是心理学和历史关心的问题,只有证明的方法才是哲学关心的问题。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自动退出对理论创新的事前指导,而只能对已经创新的理论作归纳法的事后辩护。
即使是事后的辩护也有问题。休谟的“归纳疑难”对古典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提出严峻挑战。为了挽救归纳推理,逻辑实证主义抛弃了完全证实的幻想,用确证代替了证实,用概率的真代替了完全的真。这种在归纳问题上的退却导致逻辑实证主义发展了概率逻辑。但是,概率逻辑把任何个别证据对假说的支持程度看作是等价的,无法说明不同的证据对假说支持的程度不同这种实际情况。概率逻辑还会使任何一个普遍理论的确证度等于零。理论陈述的数目是无限的,而观察陈述的数目是有限的,按照概率论,普遍理论的概率等于有限除无限,结果为零。因此,不仅完全证实是一个幻想,归纳确证同样也是幻想。“按逻辑办”陷入困境。
波普看到归纳证实的困难,干脆摈弃归纳法,提出演绎证伪原则。他认为证实和证伪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不对称性。归纳用于证实,前提的真不一定传递到结论上;演绎用于证伪,结论的假必然要传递到前提上。根据古典逻辑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如果从一个理论假设中导出的结论被证明为假,则该理论就被证伪了。不论看到多少只白天鹅都不能证实“凡天鹅皆白”的理论;但是,只要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证伪该理论。波普认为,一个理论只要在逻辑上或事实上有可能被证伪,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
由于逻辑起点不同,波普证伪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所关心的问题就不同。逻辑实证主义关心科学的静态结构,波普证伪主义关心科学理论的动态演进。因此,波普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一种累积式的渐进过程,而是一种不断被证伪的革命过程。波普把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概括为四段图式:P1-TT-EE-P2……。他认为科学既不是始于观察,也不是始于理论,而是始于问题(P1)。为了解决问题,人们提出各种尝试性理论(TT);对各种尝试性理论必须通过先验的或后验的评价,来尝试排除错误(EE)。这是证伪环节,是四段图式的中心环节。尝试性理论被证伪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P2),由此开始科学发展的新的循环。
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一样,都是用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一个理论。波普的高明之处在于关注证据的质。在证伪环节,他提出“先验评价”和“后验评价”的概念。先验评价是说一个理论的可证伪性程度越高越好,也即一个理论的经验内容越多越好;后验评价是说,如果一个理论受到的检验越“严峻”(大胆、新颖、可预测的检验)越好,它表明经验证据对该理论提供的支持更强。
波普还反对严格区分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认为理论与观察没有天然的屏障,不仅理论可错,观察也是可错的。例如,早晚的太阳看起来比正午的太阳要大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为了保证经验证据对理论评价的基础作用,波普采取了一种约定主义的态度,约定观察陈述是真实的,可靠的。这就使得波普的证伪理论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而且,波普关于证实和证伪的不对称观点只是一种假象。对于经验科学而言,证伪一个被检验的理论并不存在逻辑的必然性。与逻辑实证主义一样,波普证伪主义仍然是片面的,理想化的,既不能为科学理论辩护,也不能说明科学创新的实际过程。因此,尽管波普在逻辑框架中采取了一个新的策略,但无法挽救“按逻辑办”的专制梦想。 

2 科学中的自由主义:怎么都行

“按逻辑办”不符合科学史的实际。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作为逻辑主义,把归纳辩护看作惟一科学的辩护方法,把科学发现与科学辩护割裂开,看不到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看不到科学创新中的自由因素。为克服这种片面性,库恩对科学提出一套全新的看法。
库恩认为科学是科学共同体、科学范式和特定的客观对象相互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显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创造的产物。但是,科学中的这种自由并非无根据的猜测和臆想。为此,库恩提出科学范式的理论。范式概念虽然较为含混,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库恩最初用“范式”一词表达“解题范例”,这类似于教科书中的例题,供学生解题时模仿。后来,库恩注意到范式的社会学含义,用“专业母质”表示范式的含义。专业母质的核心成分有三种:符号概括、模型、范例。符号概括是专业团体的表达方式,模型是专业团体的类比参照物和本体论出发点,范例则是专业团体承认的具体题解或典型事例。
范式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四种:首先,研究定向作用。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研究纲领和共同信念,是科学活动的指南。它告诉科学家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例如,在18世纪,对于是否寻找光粒子对固体产生压力的证据,遵循微粒说范式的物理学家持肯定态度,而遵循波动说范式的物理学家则持否定态度。第二,实用工具作用。范式作为范例,提供具体的解题方式,成为一种实用工具。例如,学生模拟例题的解法做习题,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第三,社会组织作用。接受同一范式的科学家很容易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学会,编辑、发行专业出版物。这就便于交流和深入研究,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第四,认识框架作用。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理论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同化观察和实验材料,并反过来充实和发展该理论框架。由此可见,库恩不仅关注科学的创新过程,而且也没有完全丧失创新过程中的规范性。
在库恩那里,科学与非科学的绝对界限被打破了。非科学成为前科学,其特征是学派林立,自由争鸣。当前科学转化为成熟的常规科学时,创造的自由被制约在同一范式下。在这一阶段,科学家集中注意范式所规定的较为深奥的问题,避开争论,从事深入、细致的研究,产生大量成果。在物理学发展中,由于牛顿范式的指导,流体力学、分析力学、分子运动论、统计力学以及库仑定律、欧姆定律等等才发展起来。
范式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范式所指导下的释疑活动迟早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乃至一再失败而不得其解。例如,在化学史上,燃烧金属的增重问题到后来越来越难以理解,人们在燃素说范式下精心设计的许多方案,象舍勒的“火焰空气”说,普利斯特列的“脱燃素空气”说等等,都无济于事。这时,人们就会把失败归咎于范式本身,开始争论最根本性的问题,从哲学上或基本原理上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人们在采纳何种新范式上争论不休,但最终总有一种新范式脱颖而出,取代旧范式,如氧化说取代燃素说。这就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范式的更替,是最大的创新。
常规科学经由科学革命发展为新的常规科学。科学共同体在新的范式指导下,从事新的释疑活动。直至出现新的危机,再次爆发革命。这一过程周而复始。这样,库恩提出量变和质变交替的科学进步模式:前科学(范式前)-常规科学(范式后)-科学革命(范式转换)-新的常规科学(新范式)……。这里,“范式”成了划分科学进步不同阶段的关键范畴。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