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哥德尔研究综述(1)-科技哲学
来源:  作者:刘晓力  点击:次  时间:2002-02-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哥德尔的一生是专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生,是执着于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哲人科学家的一生。从各种文献中我们完全可以断言,哥德尔不仅以其精湛优雅的科学工作对整个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以其超越时代的深刻思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哲学遗产。他毕生工作的领域为逻辑、数学、理论物理和哲学。1906年哥德尔生于奥地利的布鲁诺,1924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最初主修理论物理,后转修数学,1928年受维也纳学派影响对数理逻辑发生兴趣。1929年—1939年间相继作出数理逻辑领域中几大贡献:一阶谓词逻辑的完全性、数学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连续统假设相对集合论公理的一致性以及不大为人所知的关于直觉主义及其泛函解释的结果。1940年起哥德尔由维也纳移居美国,直到1978年逝世一直在普林斯顿研究院工作。这期间除了一直未间断集合论问题的思考,并有五年时间热衷于广义相对论研究外,大部分精力致力于哲学研究。根据现有国外哥德尔研究文献看,他的哲学大致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未予系统化阐述的一般哲学观,另一部分是阐述较为集中且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数学哲学。他曾有过(不曾实现的)建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大规划,他的哲学试图追随莱布尼兹,借鉴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利用现代逻辑工具建立一种公理化的取单子论形式的形而上学。哥德尔晚年对自己的一般哲学观所作的概括是“唯心主义的、理性主义的、乐观主义的和神学的”,而将自己1925年以来的数学哲学立场概括为“数学实在论”或“概念实在论”。他曾花费一部分精力思考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物理学哲学,也曾发表过关于相对论和时间哲学的论文,但他戏称这些讨论不过是一些“题外话”。关于哥德尔的物理学哲学可参看Palle Yourgrau 的《时间的消逝:哥德尔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传统》The Disppearance of Time: Kurt Gödel And the Idealistic Tradition in Phylosophy(1991)。

哥德尔一生不尚金钱,不慕虚荣,远离外部事务,特立独行,始终如一地将一流的人格品质、高远的科学鉴赏力、超凡的创造性和至为严谨的科学作风融为一体,全力献身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在这个充满喧嚣的世界上他“完全超然于竞争之外”,其为学为人向世人标示了一个伟大的哲人科学家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儿时的哥德尔羞涩、敏感、富有好奇心,四岁时就被家人称作“为什么先生”。二十几岁即显露精神病征兆,晚年病症加剧,性格孤僻,离群索居,逝世前几乎过着隐夫子般的生活。像爱因斯坦一样哥德尔相信“上帝绝不和世界掷骰子”,他认为世界是理性地构成的一个高度秩序化的世界。1971年他还曾给出一个论证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公理化证明,1961年试图论证人有来生,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绝不是唯一一个我们曾经生活过和将要继续生活的世界,并且相信存在异于人类的高级智慧生物。曾有人问哥德尔,是否可以将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推广到数学之外,哥德尔尝试给出了一个他自己认为合理的表述:一个完全不自由的社会(即处处按统一法则行事的社会)就其行为而言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完全的,即无力解决某些可能是极端重要的问题。在困难的处境中,这两者当然都会危及社会的生存。这个说法也适用于个体的人。哥德尔还作出许多超越时代的大胆猜想,例如,认为人类将需要新的生理器官以把握抽象印象,预言“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将在今后几百年内产生,断言将心智等同于计算机的“生物机械主义” 和“没有与物质相分离的心”这样的论断终将被未来的科学发展所否证。由于哥德尔的大多数哲学见解与时代潮流相左,所述观点多与现代科学和哲学知识格格不入,因此难以融入时代思想主流,他的许多深刻思想的真正价值恐怕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会被世人领悟。

目前西方哥德尔研究虽已有相当成果,但除了王浩等少数工作以外,迄今为止极少有对哥德尔思想进行深刻剖析的整体性研究论著面世。对哥德尔的思想,特别是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作全面系统的评价恐怕为时尚早。随着《哥德尔文集》的陆续出版和哥德尔手稿的公布,我们期待国外哥德尔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史料,也期望国内学界关注这一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对于中国逻辑界哥德尔研究始终是一个令人畏惧的艰深领域,相信随着国外哥德尔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学界不会再漠然麻木下去,中国人应当有勇气在国际哥德尔研究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Dawson, John W.Jr(1997)Logical Dilemmas: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Gödel AK. Peters LTD.
Edis,T.( 1998 ) How Gödel’s Theroem Supports the Possibility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Minds and Machines 8:pp.251-262。
Feferman, S. (1996)Penrose’s Gödelian Argument. Psyche2: pp.21-32.
Gödel, Kurt (1986, 1990, 1995)Collected Works . S.Feferman et al. New Yor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ttlob, Geprg. [ed](1993)Computational Logic And Proof Theory:Third Kurt Gödel Collpquium .Brno, Czech Republic, 1993 Proceedings.
Hájek,Petr [ed.] (1996)Gödel’96 Logical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And Physics -- Kurt Gödel’s Legacy. Brno, Czech Republic,Springer.
Hintikka, Jaakko (1999) On Gödel. Paperback Published.
Hofstadter, D.R. (1979) Gödel, Escher, Bach : An Eternal Golden Braid,.Basic Books.
K*hler, E. (1991)Kurt Gödel And Vienna Circle:Platonism Against Formalism.
Kreisel, Georg(1980)Kurt Gödel: 1906-1978. Biographical Memori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pp.149-224.
Lucas, J.R.(1996)Mind, Machines And Gödel : Aretrospect. P.Millican &A.Clark, eds. Machines And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ddy, P.(1989)The Roots of Contemporary Platonism. The Jounal of Symbolic Logic..
McMall, S. (1999)Can a Turing Machine Know That the Gödel Sentence Is True? Journal of Philosophy.96: pp.525-532.
Karl Menger (1982)Memoyies of Kurt Gödel. Reminiscences of the Vienna Circl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4.
Parsons, C.D. (1995) Platonism and Mathematical Intuition in Kurt Gödel ‘s Thought. The Bulletin of Symbolic Logic.1: pp. 44-74.
Parsons, C.D.(1995)Quine and Gödel On Analyticity, On Quine. Paolo Leonardi & Marco Santambrogio [eds.],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nrose,R.(1989)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 of Phys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driguez-Consuegra, F.A.[ed.](1995)Kurt Gödel, Unpublished Philosophical Essays . Birkhäuser Verlag.
Shanker, S.G.[ed.](1988)Gödel’s Theorem in Focus. Croom Helm.
Wang Hao, (1987)Reflections on Kurt Göde. Cambrige, Mass.:MIT Press.
Wang Hao(1993)On Physicalism And Algorithemism :Can Machines Think ? Philosophia Mathematica.Vol.1.
Wang Hao (1996) A Logic Journey: From Gödel To Philosophy. Cambrige, Mass.:MIT Press.
Wolkowski, Z.W. (1992)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ödel’s Theroem. Wo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Yourgrau, Palle (1991)The Disppearance of Time: Kurt Gödel And the Idealistic Tradition in Phy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