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天文学史上的水晶球体系(1)-科技哲学
来源:  作者:江晓原  点击:次  时间:2002-01-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问:古者诸家日天体为坚为实为彻照,今法火星圈割太阳之圈,得非明背昔贤之成法乎?曰:自古以来测候所急,追天为本,必所造之法与密测所得略无乖爽,乃为正法。……是以舍古从今,良非自作聪明,妄违迪哲。〔33〕
必须注意,这段论述的作者罗雅谷(Jacobus Rho)和汤若望(J.Adam Shall von Bell)皆为耶稣会士,这又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天主教会钦定的水晶球教条在当时失败的情形——连教会自己的天文学家也抛弃这个学说了。
  虽然早期来华耶稣会土中利玛窦(Matthaeus Ricci)和阳玛诺(Emmanuel Diaz)两人曾在他们的宣传介绍性小册子中传播过水晶球之说〔34〕〔35〕,但其影响与《崇祯历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况且他们仅限于谈论宇宙图式,而这并不能解决任何具体的天文学问题,因此也不被中国天文学家所重视。
  清代中国天文学家对各层天球或轨道是否为实体有过热烈讨论。王锡阐主张“若五星本天则各自为实体”〔36〕,梅文鼎则认为“故惟七政各有本天以为之带动,斯能常行于黄道而不失其恒;惟七政之在本天又能自动于本所,斯可以施诸小轮而不碍”〔37〕。这与Purbach的折衷想法颇相似。王、梅两人是否受过水晶球理论的影响,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史料来断言。何况当时“本天”一词往往被用来指二维圆环,即天体轨道。而更多的天文学家认为连这样的二维轨道也非实体。焦循说:“可知诸论皆以实测而设之。非天之真有诸轮也。”〔38〕江永也承认非实体:“则在天虽无轮之形质,而有轮之神理,虽谓之实有焉可也。”〔39〕阮元力言实体论之谬:“此盖假设形象,以明均数之加减而已,而无识之徒……遂误认苍苍者天果有如是诸轮者,斯真大惑矣!”〔40〕盛百二也说:“旧说诸天重重包裹皆为实体,乃细测火星能割人日天,金水二星又时在日上,时在日下,使本天皆为实体,焉能出人无碍?”〔41〕值得注意的是,焦循等人皆已领悟了Ptolemy“几何表示”的思想。这一思想可以上溯到Eudoxus,而Copernicus、Tycho,直到Kepler,皆一脉相承。既然认为二维轨道也非实体,当然更不会接受三维的实体天球。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清代天文学家都接受Tycho宇宙体系,或是经过他们自己改进的Tycho体系,而不是水晶球体系。
  Eudoxus的同心球体系被认为是数学假设,其本质与后来的小轮体系并无不同,而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的传统即发端于此。Aristotle将其发展为水晶球体系,却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哲学思辨。但他或许带有寻求天体运动物理机制的积极倾向,这种倾向后来一度在阿拉伯天文学中有所加强。当水晶球体系在14世纪成为教条之后,就束缚了天文学的发展,以至Galileo等人不得不付出沉重代价来冲破它。举例来说,超新星、彗星和太阳黑子,本来无论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可以接受,但在水晶球体系中就不能容忍。水晶球体系传人中国之后,如果曾起过某些作用的话,同样也是消极的。比如王锡阐,他主张天球实体论,并由此认为火星与太阳轨道相割为不可能,因而试图修改Tycho体系。如果他是受了水晶球理论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看来只是引起了他思路的混乱,因为他对Tycho宇宙体系的修改是不成功的。〔42〕

 

参考文献
〔1〕J.L.E.Dreyer,A History of Astronomy from Thales to Kepler,Dover,(1953),P.21
〔2〕Aristotle:《形而上学》,13页,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
  〔3〕Schiaparelli,Ie sfere omocentriche di Eudosso,di Callippo e di Aristotle,Milano(1875).
〔4〕ONeugebauer,A 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al Astronomy,Springer-Verlag(1975),IV Cl,2B.
〔5〕Aristotle,〔2〕,P·249-250.
〔6〕Aristotle,〔2〕,P.251.
〔7〕Ptolemy,Almagest,IX2,Great-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80,16,P.270.
〔8〕Neugebauer,〔4〕,VB7,7.
〔9〕Dreyer,〔1〕,P.257.
〔10〕N.M.Swerdlow,O.Neugebauer,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Copernicus’s De Revolutionibus ,Springer Verlag.1984,P.44.
〔11〕Dreyer,〔1〕,P.268.
〔12〕Neugebauer,〔4〕,VB 7,6.
〔13〕F.ThiUy:《西方哲学史》,葛力译,218页,商务印书馆,1975.
〔14〕Dreyer,〔1〕,P.232.
〔15〕Ptolemy,〔7〕,15,17.
〔16〕W.C.Dampier:《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138页,商务印书馆,1975。
〔17〕B.Russell:《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550页.商备印书馆,1982。
〔1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译本,115页,科学出版社,1975。
〔19〕A.Berry,A Short History of Astronomy,Dover,(1961),Ch.Ⅲ,§68.
〔20〕Swerdlow,Neugegauer,〔10〕,P.56,P.474.
〔21〕Copernicus,De Revolutionibus,110,Great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Encvclomedinritannica,(1980),16,P.526.又,该图手稿影印件可见〔20〕,572页。
〔22〕Copernicus,〔21〕,110.
〔23〕E.Rosen,3 CopernicanTreatises,Dover,(1959)P.11.
〔24〕Copernicus,Commentariolus,〔23〕,P.57.
〔25〕Tycho,De Nova stella,H.Shapley,H.E.Howarth,A Source Book in Astronomy,Mc-Graw-Hill,(1929)P.13—19.
〔26〕Tycho,Opera Omnia,ed.Dreyer,Copehagen,1913—1929,Ⅳ,P~222.Quoted by 〔23〕,P.12.
〔27〕Kepler,Epitom Astrohomiae Copernicanae,411,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Encyclopaedia Britannice,(1980),16,P·856--857.
〔28〕Kepler,〔27〕,P.857.
〔29〕Galileo,Dialogo,The Univ.Of Chicago Press,1957.
〔30〕T.CampaneHa:《太阳城》,陈大维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31〕李约瑟,〔18〕,P.647-648。
〔32〕李约瑟,〔18〕,P.643-646。
〔33〕《西洋新法历书》:五纬历指卷一。
〔34〕利玛窦:《乾坤体义》卷上。
〔35〕阳玛诺:《天问略》。
〔36〕王锡阐:《五星行度解》。
〔37〕梅文鼎:《历学疑问》卷一。
〔38〕焦循:《释轮》卷上。
〔39〕江永:《数学》卷六。
〔40〕阮元:《畴人传》卷四十六。
〔41〕盛百二:《尚书释天》卷一。
〔42〕江晓原:《科技史文集》,《天文学史专辑(4)》。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