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8年“大跃进”,全国各地竞放粮食高产“卫星”,虚报浮夸成风,一时间产生了粮食多了吃不完怎么办的幻想与忧虑。1959年反右倾后,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更加严重,造成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七分人祸,加上三分天灾,农业歉收,1959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300亿公斤(15%)。1960年夏收粮食只有313亿公斤。粮食严重短缺,造成营养不良,浮肿病广泛蔓延,导致中国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全国平均人口死亡率,1956-1957年间为11.1‰,1959年上升到14.6‰,1960年达到25.4‰,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发出了《关于全党动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号召低标准,瓜菜代,大搞代食品。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从前年承担的政治任务,研究粮食多了吃不完怎么办的问题,被紧急动员转向与此截然相反的另一项政治任务,研究粮食紧缺不够吃,生产代食品度荒的问题。
1960年6月26日,中国科学党组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粮食代用品,开辟粮食和饲料新来源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生物学部所属的17个研究所和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的六个研究所的党员副所长、科学家60余人。党组书记张劲夫号召中国科学院有关的研究所,要为农业增产做些事,开辟农业资源,增加粮食和饲料新来源。今年一定要早动手,为度荒提出一些办法。
会议明确了扩大粮食代用品和开辟粮食饲料新来源的研究工作方针:1.不与工业争原料,不与农业争肥料;2.以土为主;3.经济合算,成本不高,方法简便,设备简单;4.原料就地取材,以产区大、原料丰富、群众面广的资源为主;5.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近期的研究要在今年底见效。为了粮食彻底过关,可以酌量进行一些探索性较强的研究工作。根据上述方针,会议讨论提出五大类18个重要研究项目和76个研究题目。这五大类是:1.野生植物和农副产品的扩大利用;2.利用海洋和淡水的浮游生物作为粮食或饲料代用品;3.研究粮食作物、家畜、鱼、虾的增产措施;4.氮肥研制;5.用物理、化学的成就,研究化学合成糖及人工光合作用[1]。
7月27日,中国科学党组向全院各单位领导小组(党委)转发会议报告,责成各有关研究所立即组织落实,具体安排研究工作,力求在本年内取得一批成果,以帮助某些地区群众渡过明年可能出现的春荒。为了加强对研究工作的领导,党组指定由秦力生(组长)、恽子强(副组长)、过兴先(副组长)、朱济凡、刘绠、林一夫、孙自平、赵毅、成解、姜纪五、刘矫非等11人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除组长和副组长外,都是有关研究所的党委负责人。[2]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急国家、人民之所急,放下原来的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粮食饲料代用品的试验研究,利用已有的科学积累,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初步结果。1960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在向各分院、各研究所批转生物化学所等六个单位报送的叶蛋白、人造肉精、玉米杆面、小麦根粉、玉米根粉等代食品的试验研究报告供参考时,特别强调粮食代食品事关人民健康,必须做系统的营养成分分析和毒性的动物实验,经试用确有成效后再大力推广。[3]
为了交流经验,肯定一批比较成熟可供推广的成果,1960年10月25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又在北京召开“粮食与饲料代用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30个研究所(其中属于生物学部的23个)和23个分院的代表。会议通过成果介绍、考问答辨、大家评议,肯定可供推广的十项成果:1.野生植物、树叶、野草、水草的利用;2.叶蛋白;3.野生植物淀粉;4.野生植物油料;5.农作物藁杆粉;6.农作物根粉;7.农作物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做食品或饲料;8.食用和饲用酵母;9.小球藻、栅藻和扁藻的培养利用;10.红虫(水)类的培养利用。[4]
会议闭幕时,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谢鑫鹤说,中共中央关于推广代食品生产的文件已经发下来了。毛主席说,叶蛋白、小球藻、农副产品和野生植物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占用的劳动力不大,不与农业争地,虽然还不能解决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但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要各省省委第一书记注意。谢鑫鹤说,中央文件下达后,各省省委一定会向各分院各研究所提出要求,部署任务。大家有责任帮助各省出主意。他强调为了保证今冬明春群众胜利度荒,保证人民健康不受损害,向人民负责,推广资料要准确,毒性分析和动物毒性实验要加强,最后自己吃,过了这三关再推广。不要由于我们的粗枝大叶,造成群众食用代用品的中毒事故。[5]
“粮食饲料代用品会议”后,中国科学院为推广第一批成果紧张地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1960年11月7日至9日,院党组紧急召开“大办粮食代用品工作的分院会议”,讨论各分院贯彻中央大办粮食代用品指示的措施和办法,拟订了第一批地区性代食品研究推广的协作项目。[6]
2.与在京的院外医药研究机构和学校合作,成立代食品营养成分分析组和代食品毒性分析组。前者商定蛋白质、氨基酸组成、脂肪、糖(淀粉)、半纤维素、粗纤维、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水分、灰分等11种成分的统一分析方法。后者进行代食品化学毒性分析和急性、亚急性的动物毒性实验。
3.编印宣传手册和《粮食代用品技术资料简编》、《北京野生食品植物》、《北京习见有毒植物》等;摄制推广成果的纪录影片。其中《粮食代用品技术资料简编》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的裴丽生亲自审查定稿。
4.举办粮食饲料代用品展览会。这个小型展览会,原是为前述10月下旬的“粮食饲料代用品会议”举办的。因中央同志关心,会后移到北京饭店继续展出。11月7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该局礼堂联合举办代食品展览会,接待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军委系统和北京市系统的工作人员和各省市机关代表参观。
(二)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接受胡乔木和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建议,两次紧急指示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包括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和习仲勋的五人领导小组,并在国务院设五人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国代食品工作。
1.1960年10月27日,胡乔木给毛泽东主席写信,送去《科学简讯》、《经济消息》、《卫生动态》和《内部参考》各一期,从中圈出六篇有关小球藻和其他代食品的文章。胡乔木写道:圈出的几篇文章希望能看看,很有兴趣。这些材料,内容重点不同,来源也不尽同,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注意。推广小球藻的生产虽然不是当前农业战线上的主要问题,但是有其重要意义,因为在粮食因灾不足的情况下,它可以至少保证不饿死人,大大减少甚至基本消灭浮肿病;大大减少乱采代食品而引起的中毒;保证劳动生产率和工农体力不至因粮食不足而降低。此外,它几乎不与其他作物争地、争水、争肥、争劳力。现在各省对此虽有提倡,但似乎除云南和浙江温州专区外,还不是雷厉风行地当作—件大事去办,还没有要求全国每—个小队都动手。因此我想建议中央为推广小球藻和其他粮食代用品的生产,发一专门指示(直至公社),在各省农业会议上提出讨论,并要求全国的农业和粮食系统逐级负责作出专门安排。南方小球藻可以终年生产,北方冬天要修温室。至于可作代食品的叶蛋白,今年树叶很快就要枯黄,更是时不可失。我想,即使粮食够吃够用,这些总可以作为补充和后备;人不吃,也可以给牲口吃,推广起来总不至犯错误。
当天,毛泽东批示:印发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研究推广。11月3日,中共中央将胡乔木信、材料和毛主席批语,批转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党组。文件要求对这个问题认真地加以研究、试办、提倡和大力推广。全国各级党委都应该设立专门小组,由书记挂帅来负责这件事,同时采取切实的措施,争取时间迅速做好安排。[7]
2.1960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向中央报告:根据中央支援农业的指示,最近几个月来,我们着重抓了粮食代用品的研究工作。由于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在生物分类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稍有基础,研究工作的进展是比较快的。目前已有几种代食品试验成功(橡子面粉、玉米根粉、小麦根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栅藻、扁藻、红虫)。这几种代食品既有营养,又无毒害,原料丰富,做法简便,可以分别情况,大规模地推广。鉴于我国农业生产两年歉收,有些地区面临饥荒威胁的紧急情况,在群众中普遍推广粮食代用品,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建议中央考虑,请各级党委很快采取紧急步骤,加强对粮食代用品工作的领导。动员群众,开展一个大办粮食代用品的运动。报告还对有关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议。[8]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发至公社党委),并附发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报告,供各地参考。指示说:这是当前全党全民的一项重要的紧急任务。在灾害比较严重、粮食减少较多的地区,努力增加代食品,更是—个极为迫切的任务。各地党委要书记挂帅,全面动员,全民动手;以食堂为主,工厂为辅,土法为主,洋法为辅;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妥善安排劳动力与物资;大力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利用效果,切实预防中毒事故;要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有效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9]
中共中央在两周之内发出两份有关代食品工作的文件,折射出当时粮食和副食品极度短缺的严重性紧迫性。于是,又一个全民运动———采制代食品的群众性运动在全国展开。其实,饥不择食,在粮食严重短缺的地区,一切啃得动的东西,都被人吃过。
随后,全国代食品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谭震林副总理作了有关方针政策的报告。
国务院代食品五人小组办公室成立后,在其下设立科技小组,协助办公室处理与代食品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推动代食品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协调在京研究机构的分工协作。科学技术小组由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国家科委、化学工业部、农业部、粮食部、林业部、轻工业部、水产部、军委、北京市科委的代表16人组成,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谢鑫鹤,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沈
其震分任正、副组长。
1961年3月13日至15日,科学技术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据国务院第五办公室副主任牛佩琮在会议上介绍,从中央1960年11月14日发出紧急指示,至1961年3月中旬,代食品从实验室研究开始走向生产,进展很快,群众性运动已逐步开展起来。在农村,主要利用农作物藁杆皮壳或野生植物淀粉制造代食品,据20个省市不完全统计,直接参加代食品生产的人数达2900余万人。在城市,以培养小球藻、试制人造肉精为主。除机关食堂、居民进行自给性生产外,不少工厂利用现有设备和工业废水废料,进行人造肉精的商品性生产。有些工厂日产人造肉精鲜品达2吨。同时,各地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以人造肉精为例,据16个省的不完全统计,已培训技术干部71万余人,为大搞代食品度荒创造了条件。
科技小组会议认为,从代食品推广工作看,代食品的生产技术未完全过关,毒性分析和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去毒方法未彻底解决;代食品的合理食用方法与掺食比例等缺乏足够的资料;科学普及工作还不够深入。会议号召科技工作为提高代食品的利用价值、避免中毒和死亡事故提供更好的有效可行的办法,同时加强代食品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