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采用地方性观念的有用性,以及通过把阿拉伯科学传统放置到两个语境中进行研究的优势,一方面研究了阿拉伯科学传统,在特定的时间中阿拉伯科学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和其它科学传统相联系,比较伊斯兰文明和欧洲的不同,对那种很少注意科学知识的跨文化传递的编史学进行修正。
另一个相关的案例,是安东尼奥.拉富恩特(Antonio Lafuente)对于 “十八世纪晚期西班牙世界中的地方科学”所作的研究。这项研究通过对西班牙的两个殖民地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考察,来评定在18世纪西班牙帝国中,地方的和宗主国的科学实践和理论的形成。针对宗主国的科学和殖民地的科学,安东尼奥.拉富恩特通过具体的考察提出,“殖民地科学”并不是一个从宗主国到殖民地的简单的扩张过程,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接收过程只是对于所传播内容的完全或者简单的拷贝,但对于接收方来讲,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墨西哥,在对植物学的研究中,当地的和宗主国的科学家在欧洲知识同化当地知识的问题上达成了协商,但在哥伦比亚,皇家植物学远征(Royal Botanical Expedition)(1783-1816)则遇到了阻碍,在关于植物的分类系统以及科学和政治利益的关系上,激起了总督和当地知识分子之间的争论。
站在殖民地的立场和视角来看,科学中心不止是有一个而是有很多个。这表明了统治精英们想要建立一个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负责科学和技术事务之决定的学术团体的失败,也同时表明了科学家们试图在一个自主的自治的学术氛围中获得合法性的无能。“宗主国科学的可信性不是唯一的问题。还有对于把价值和当地流行的价值相对立的批评。” [15]
这项研究从科学接收者的视角,对这一时段中西班牙的两个殖民的实际科学状况进行的研究,展现了在植物分类学,天文学等领域中,当地科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对于宗主国科学传播的对抗。地方性观念的采用,和对殖民地科学史的研究也是紧密联系的。
4 “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相对主义
从人类学的立场来看,获得地方性知识的第一前提是传统心态与价值观的转变,在人类学中对此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即“文化相对主义”。因此,文化相对主义是承认并进而研究地方性知识的基本条件,在对地方性知识进行讨论的同时,相对主义是一个与此密切相关且不能回避的话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梅尔维尔•赫斯科维奇指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的核心就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16]。由于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多种文化价值的存在,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因此通常被划归到后现代的话语体系中,成为“理性主义”、客观性的对立面。
具体到科学上,相对主义更是遭致强烈的反对,而且反对者们是通常以“真理的化身、科学的代言人”出现,他们认为自己“掌握着划界的尺度”,“掌握着科学的解释权”,“能够判定何为科学何为非科学”,并且宣称“凡是与自己的观念相佐就是与真理背道而驰,反对自己就是反对科学” [17]。
因而,与那些以正面的方式肯定文化相对主义的人类学者不同,在反对者那里,相对主义成了对科学客观性、真理性的消解和否定,成了一个“贬义词”。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人类学中,在后现代、SSK、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的话语体系之内,对于相对主义又有着另一番的理解和辩护。比如,一些SSK的研究者就承认自己具有相对主义立场。在当今的学术界,相对主义引发了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激烈的争论,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就各种问题加入了进来。此处不拟对相对主义这一复杂问题展开详尽的讨论,仅结合地方性知识和科学史研究来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方面,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地方性知识的认识和关注,在很多学科领域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科学史领域中,地方性知识的引入,产生了新的编史传统,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包括对非西方传统科学史之合法性的承认以及关注等。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科学”这个神圣的字眼,甚至危及到“科学”的客观、真理性问题,在科学研究领域如科学史、科学哲学中,文化相对主义遭致一些人强烈的反对和批判。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文化相对主义持反对态度,文化相对主义成了他们对这种新的编史学观念进行批判的一个名目,更有甚者,有人把对地方性知识的承认和强调说成了“反科学”的一种形式,而这些观念立场的拥护者、实践者则成了“反科学文化人”,以至于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批判。
事实上,从文化人类学对于相对主义的解读来看,提倡地方性知识恰恰是对不同民族之文化及智力方式的承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的西方主流科学本来也只是地方性知识的一种,然而在今天却成了评价、判断一切的标准,成了真理的代名词,人们经常不自觉地以它来作为划界的标准,认为一切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便是非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与之相反,在另一种立场上看,地方性知识的引入,则是在某种语境中对文化相对主义的承认,这不仅不是“反科学”、“反客观”,和那些自以为掌握着真理的绝对主义以及自以为是的一元主义相比,反而是对真实世界和历史的更加客观的承认和尊重。
吉尔兹在《地方性知识》的绪言中写道,“承认他人也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本性则是一种最起码的态度。但是,在别的文化中间发现我们自己,作为一种人类生活中生活形式地方化的地方性的例子,作为众多个案中的一个个案,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世界来看待,这将会是一个十分难能可贵的成就。” [18]在看待科学的问题上,对这种态度的实践无疑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然而采用这样一个态度却带来了一种可能性,即让科学史的研究从西方中心主义中走出来。对地方性知识,以及地方性历史继而是地方性科学史的关注,将会使科学史研究的领域更加广阔,科学史的研究也会更加的丰富和真实。
5 结语
本文从编史学的意义上,结合具体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地方性观念的引入,给科学史研究带来的变化以及这种转变的意义。科学史研究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编史方法,这种新的编史学观念,不仅给科学史研究本身带来了新的变化和研究内容,其对于“科学”、“技术”如何界定的关注,也提出了非西方或非主流科学史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比如,传统的观念认为存在某些人类社会,这些社会中是没有科学的,自然也就不存在科学史,更谈不上科学史的研究了。由于这也是一个在传统编史学体系中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因而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观念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对这种新的编史学观念的提倡,以及基于这种新的编史学观念的科学史研究,也会对相关的学科和问题——如科学哲学中的科学观、科学的定义等——带来变化和启发。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无疑也是对普适的、一元的科学观念,以及科学中心主义、唯科学主义等思想的一种反驳。在科学史研究中,与科学的绝对真理观相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多元的历史的承认和尊重,是对其他民族和智力方式之合法性的认同,也更加有益于科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勒高夫.新史学[A].勒高夫.新史学[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6.
[2] Jordan Goodman.History and Anthropology[A].Michael Bentley. Companion to Historiography[C]. London:Routledge,1997. 784.
[3] D.P. Chattopadhyaya.Anthropology and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M].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1990. 70-72.
[4] 刘兵.人类学对技术的研究与技术概念的拓展[J].河北学刊,2004,(3):20-23.
[5] Michael Brian Schiffer.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 [A].Michael Brian Schiffer.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C].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2001. 3-5.
[6] Bryan Pfaffenberger.Social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92,21: 491-516.
[7] David Pingree. Hellenophilia versus the History of Science[J]. Isis,1992,83:554-563.
[8]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3.
[9] Aletta Biersack. Local knowledge, Local History:Geertz and Beyond[A].Lynn Hunt.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C].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72-96.
[10]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J].读书,2001,(5):121-125.
[11] Mark Nichter. Introduction[A].Mark Nichter.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ethnomedicine[C]. Switzerland: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1992.ix-xxii.
[12] Carol Laderman. Malay Medicine, Malay Person[A]. Mark Nichter.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ethnomedicine[C]. Switzerland: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1992.191-206.
[13] David J. Hess.Introduction::the New Ethnography and the Anthrop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David J. Hess & Linda L.Layne.Knowledge and Society:The Anthrop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 .London:JAI Press Inc, 1992.2.
[14] A.I Sabra. Situation Arabic Science ——Locality versus Essence[J]. Isis,1996,(87):654-670.
[15] Enlightenment in an Imperial Context: Local Science in the Late-Eighteenth-Century Hispanic World[J].Osiris, 2000,15:155-173.
[16] 陈涵平.文化相对主义在比较文学中的悖论性处境[J].外国文学研究,2003,(4):135-140.
[17] 刘华杰.相对主义优于绝对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004,(12):1-4.
[18] 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