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优先权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从默顿的“科学发现的优
来源:  作者:方环非 陈敬良  点击:次  时间:2002-01-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2、 综效理论
通常认为,一个人得到的越多,另一个人就得到的越少,这也是在太多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中反映出的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成就某个人的成功。在适当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中,这种情况可以得到相应的改善,达到综效(SYENERGY)的结果。马斯洛的综效是指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对每个人都有益。通过综效,可以建立一种机制,即个人追求自己兴趣时,都能惠及他人,同样地,当自己尝试对别人有利时,也会不由自主地使事情对自己有利或合乎自己的兴趣。一个组织成员因某事受益,其他人也会因此而受益。高度综效的文化是安全有益、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

当然,过去的管理理论中的有些概念与现在的含义和理解有一定的差别,但从现实的角度,可以延伸相关名词的意义,如技巧,传统的管理文献通常应用在个人的技巧方面,如技术的、人文的、概念的。而在麦肯锡的7S体系中则意味着全体的组织能力,有组织能力或者缺少组织能力,其他亦然,以极大地达到与当代管理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与时俱进。

默顿的“优先权”理论本质上体现的是对人在各种类型的组织中,作为客体或主体的一种人文关怀,突出强调人的观念体系和对人的心理需求的重视。比如著名“默顿论题”(Merton Thesis)认为, “具有更大重要性的是观念在把行为指引向特定路线上的作用。正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体系,对于在各种与基础性的思想情操同样兼容、可供取舍的行动模式之间作出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看出,默顿认为观念或观念体系对人的行为和行动模式所起的重要影响,乃至决定性作用。与管理理论或组织行为理论等相结合,可以发现,自始至终,大师们对人的因素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两相结合,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实践提供了积极的、有益的借鉴意义。
从默顿的“优先权”理论可以看出,需要在组织管理中,承认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创新、成就,并类似于科学共同体对做出科学发现的科学家那样予以认同,建立比较完备的奖励系统、激励机制,使默顿的“优先权”理论极大地应用于组织管理中。而管理理论则需要建构 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框架,并提供一个其存在的根基。
以下所提仅在于如何使组织具备承认“优先权”的背景,如何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充分激发组织成员工作中的创造和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成长。
(一)提倡生活与工作质量
通常情况下,对工作、生活的理解,总是工作优于(Superior)生活,根源在于工作是生活的保障,这样就反映出组织成员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得已而工作的意味。
加里•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之区别于“人事管理”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改善企业的工作生活质量,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认为员工能够通过在组织中的工作满足他们自己重要的个人需求,使雇员得到公正、平等地对待,为每一位雇员提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个人能力的机会,公开地、相互信任的沟通,使每一位雇员都能够有机会在与他们的工作有关的决策中施加积极的影响,足够公平的工资报酬,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等等。
这种强调生活与工作质量改善的取向,使得员工比较重要的个人需要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满足,从而赢得他们的献身精神。企业中的献身精神并不仅仅反映管理技术问题,更多的则是反映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关于人的假设。也就是说,企业领导者信奉或至少倾向于信奉Y理论,认为自己的雇员是最好的,才有可能按照改善雇员工作生活质量的思路来对待他们。
因此,相对于工作而言,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成为“生活与工作质量”,则可以理解成在生活中工作,工作成为一种休闲的活动,并且已经融入生活之中,达到在生活与工作之中理想的平衡状态,从而也就解决了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弱化了双方之间尖锐的对立,进而成为一种大家庭之中的成员,互相理解。
(二)突出自在实现
“自在”在哲学中使用的频率极高,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还是外国哲学。就像庄子不愿意接受楚威王的邀请出任宰相,称“未始有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物”,那样的心理状态才是永恒的,自由自在的,是普遍的存在,不依赖任何具体事物。因此,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并使得组织成员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尽管很多时候是不可企及,但可以此为目标。康德认为“人有一个理性的自觉的自我主宰”,他所理解的“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指的不是呈现出来的东西,这个“自在之物”永远躲在幕后,永远在彼岸,这个彼岸是方向。那么自在之物可以成为“挂在驴子前的胡萝卜一样”,起到强烈的引导作用。
通过以上庄子拒官、康德的“自在之物”,我们提出一种自在实现的概念,将组织成员的“自在实现”融入组织目标,并把它作为组织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推崇共有价值观
组织中的价值观属于全体成员所有,也理所当然要由组织成员来共同分享。基于价值观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有效地应用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为组织在人员甄选、培训、使用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西游记》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取得真经,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而困扰他全程的“紧箍咒”也随之消失,可见“紧箍咒”并不是有如来佛、观世音或唐僧等束于他的头上,而是在他的心里打造了无形的“紧箍咒”。 因此,当组织成员认可了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并化为共有的理念,他们也就会按照这一价值观所缔造的价值标准行为、做事,成员的行为也就不再需要靠制度进行约束。因此,在组织管理中,不管是管理的哪一个环节、阶段,根本核心应该是强化价值观的共有,根本上应该是价值观的管理,从员工的遴选、定岗、培训、职业生涯的规划乃至团队管理,以及组织核心成员共有价值观的塑造,每个人都会明白在这样的组织中,自己就是精华。在杰克•韦尔奇的用人原则中,始终把对GE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否作为成员提升或培养的重要原则。
(四)营造互相欣赏的组织氛围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因其成长、教育经历不同,各有特点,其所具备的才能亦有差异。同时,每个人都具备欣赏别人的能力,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和比较客观的立场、超然态度,基于别人的所长或成果,称赞他人的能力和技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敬是人类本性的最低限度。每个人都很有智慧,都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别人。但在绝大部分组织中,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之外,很多人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降低了组织内部的协调性。
因此,强调这种客观性,即提高对人的要求,而不是降低人性的最低极限,欣赏别人、省视自己,才能使自己从中获益,实现马斯洛的“综效”目标。
(五)实行工作内容丰富制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在长时间的紧张后将变得松弛,而不容易集中。组织管理中,工作的丰富化和职务内容的扩大,施行适当变化将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消除重复的单调乏味,对工作范围进行扩大,增加类似的工作,责任没有增加。前者可以在工作中建立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鼓励下属参与管理,鼓励工人之间相互交往,让工人对他们的任务有责任感,采取措施使得他们能看到其任务和工作对企业的产品和福利方面的贡献,及时反馈工作完成情况。在国外的众多跨国企业如德州仪器,AT&T,宝洁、通用食品等组织中,都尽量创造这样的机会,在分析和变动工作环境的物质方面时,让职工参与其中,包括办公室或厂房的质量、温度、照明、清洁卫生等,诸多事实证明,工作丰富化将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缺勤率和人员流动率,增强员工的士气、组织的凝聚力等,与共有价值观的推行相得益彰。
(六)建立申述程序
组织的每一项关于人力资源的决策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在组织中处于不同层次、地位、岗位的成员,乃至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而如何才能将这样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也是在组织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那么,建立、完善一种公平的申述程序就显得颇为必要,也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解决方式,以此将帮助组织保护成员的正当权益和个人尊严,从而为组织成员的生活与工作质量做出贡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采取的每一项人力资源的决策以及后续性政策都会影响到雇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同时,这样的组织行为本身又反映了企业对雇员的人文关怀。只有当组织的行为不仅关注组织中雇员的物质需要满足,而且还关注到他们心理需求、成长需要和自在实现需要的满足的时候,组织的人力资源系统才能构成的真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以上针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管理中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议,旨在从如何实现组织成员“优先权”方面阐发我们的思考,尽管现在众多企业已经在尝试,包括多种形式的“合理化建议”、“我想对你说”等等,在组织中,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宜于创新,并且有一套完备的发现和认同优先权的体系,同时树立一种对企业整体的共有价值观和崇尚、尊重创新优先权的文化氛围是我们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R•K•默顿 著,鲁旭东、林聚任 译 科学社会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迈克尔•波兰尼 著,王靖华 译. 科学、信仰与社会[M]. 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文军. 罗伯特•默顿: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N].《社会科学报》2003-7-7.
4、保罗•格里斯利 著,徐海鸥 译. 管理价值观[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5、A•H•马斯洛 著,成明 编译. 马斯洛人本哲学[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
6、Mcmahan G C,Bell M P,Virick M.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mployment involvement, D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8,8(3):193-214
7、加里•德斯勒 著.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Yvonne Guerrier,Margaret Deery. Research in hospitali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8,17(2):145-160
9、方环非,陈敬良. 国有企业人力心理资源开发[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8):16-18.
10、斯蒂芬•P•罗宾斯. 管理学(第四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1、Schumann, Paul L. A moral principles framework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thics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1,11(1-2):93-111
12、Baron, Robert 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ome reciprocal benefits of closer link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3,13(2):253-256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