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白虎通义》与易学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白虎通义》虽然是一部具有封建国家法典性质和地位的文献,是一种钦定经义,但就经学内部而言,则对古今文经及谶纬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参加白虎观会议的既有今文学者,又有古文学者,还有兼通古今和谶纬的学者。章帝召集诸儒参加白虎观会议,目的是要在"扶进微学,尊广道艺"的前提下,“讲议五经同异”,“共正经义”(《章帝纪》)[3]。就《白虎通义》引《易》论《易》而言,其中有今文易学和《易纬》的观点,也有古文易学的说法。如《白虎通义·谏诤》引《周易·豫卦》六二爻辞云:“《易》曰:‘介如石,不终日,贞吉。’”陈立疏证:“《释文》引古文《易》作‘砎如石’,言象两石相摩击而出火之意。《集解》引虞注读为‘纤介’之‘介’。则此盖用古文《易》也。”《白虎通义》把各家各派所发挥的封建宗法思想融会成为集大成的经学著作,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之学由分歧、斗争开始走向统一和融合的产物。这些都反映出它对《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四库全书总目》等即将其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一起列入杂家。
    当然,《白虎通义》对《易传》之说的继承和发挥,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为封建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因而它的许多思想与《易传》相比,又有一些明显的倒退,这在天道观方面尤其突出。例如,《易传》不谈五行,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著名的命题,而《白虎通义》虽然也接触到阴阳这对矛盾,但并未对它们进行深入论述,且将五行说奉为至宝,很多事物都拿去附会五行,暴露出思辨的贫困。特别是《白虎通义》中的阴阳概念主要用于构筑社会等级秩序,双方的主从关系是不变的,所以它更多地以五行说及三统说、三教说等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最终陷入了循环论的泥沼。[4]这些也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参考文献:
[1]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张广保.《白虎通义》制度化经学的主体思想[A].《中国哲学》编辑部.经学今诠三编(《中国哲学》第24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王四达.论《白虎通义》天道观及其内在矛盾[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