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坤厚载物德合无疆——阴柔之美
正如《周易》没有明确提出“阳刚之美”的概念一样,《周易》也没有明确提出“阴柔之美”的概念。但它却间接地描绘和说明了可归入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坤》)、“山下有风”(《蛊》)、“地中生木”(《升》)、“鸣鹤在阴”(《中孚》)之类,都颇能给人以优美(阴柔之美)的感受。但对阴柔之美论述最详的,是在对坤卦的解释中。坤为地,具有纯阴至柔的特点,因此坤的美,也当是阴柔之美最集中的表现。从它对坤卦的解释来看,所谓“阴柔之美”,在《周易》的思想中,大致具有以下特征:
1“阴柔之美”指的是一种宽厚博大的母性美。在《周易》的思想中,坤象征地,象征母。《说卦传》谓:“坤地也,故称乎母”,而大地和母亲均具有化育、承受、包容的品性。《坤·彖传》中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象传》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厚德”,即儒家所说的“仁爱”,也是一种宽厚、博大的爱。而最能体现这种爱的,首先是无私地抚育、照顾子女的母亲,以及负载万物使其顺利生长的大地。因此,在这里,“阴柔之美”也即是宽厚博大的母爱和崇高的道德品格的表现。
2“阴柔之美”指的是一种包容广大的、内含的美。“坤”卦的经文和传文中曾说:“坤”“含弘光大”、“含章可贞”、“含万物而化光”、“有美含之”、“弘”“光”“大”“章”“贞”均与“美”相通,而“含”的意思即指包含、内含。因此,“阴柔之美”实即是一种含蓄的美。在中国艺术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及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都是颇能表现这种美的优秀范例。
3“阴柔之美”指的是一种柔顺的、静态的美。《坤·彖传》中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顺”是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坤·文言传》中又说,坤具有“至静”的特点。“阴柔之美”或坤之美的表现是平和、柔顺、安稳、平静。但《周易》中所讲的这种阴柔之美并不是一种软弱无力的东西,也不同于后世文艺理论中在道、佛思想影响下所提出来的“平淡”“空灵”等概念。因为《周易》中所讲的“坤”之美或阴柔之美,其基本精神是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而且同样也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坤·文言传》中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在至柔、至顺、至静中又表现出刚健的力量,这是《周易》所讲的阴柔之美的重要特点。
在《周易》中,“乾”有美,“坤”亦有美。“坤”为阴,为柔,故可称“坤”之美为阴柔之美。“坤”的美,实际就是一种宽厚博大的母性的美,与儒家所言仁爱有密切联系,有宽厚博大的爱,充实广大的内涵,至柔、至静而又不失刚健的力量,这就是“坤”之美的主要特征。显然,这与尚柔之静的道家美学有颇大的不同。
《周易》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对六十四卦的论释中,反复讲到刚柔关系,并以之作为决定卦的吉凶的重要根据。从美学上看,这些论述包含了对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关系的理解。
《周易》的阳刚之美大体是和谐中包含着斗争,而阴柔之美则往往是差别中追求着和谐,阳刚之美更倾向于严肃性和斗争性,而阴柔之美则更倾向于愉悦性和统一性。表面看来,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似乎如冰炭之不能同器,可是却被《周易》兼收并蓄,这对于后人是很有启发的,它显示出这两种美实际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的,有时它们甚至还可共同构成一个矛盾统一的艺术体。《周易》中这种美学意蕴,实开风格美论之先声。历代很有些关于阳刚与阴柔的很有见地的见解,实际上都是在《周易》的阴阳刚柔说的基础上,在具有阳刚美和阴柔美的“易象”(如“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等,即具有阳刚之美的“易象”;“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枯杨生閔”等,即具有阴柔之美的“易象”)的启发下所作的引申和发挥。
总之,《周易》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周易》的《经》和《传》都不是专讲美学和艺术的,但是它们却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周易》的卦象被认为同中国的书法、绘画和工艺造型、文学、音乐、舞蹈等形象有着直接或相似的关系,而它的一些基本命题和范畴则被各门艺术理论所征引和解释,如“大和”、“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并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的理论依据。甚至它的个别言词,也因其形象性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成为激发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它包括了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伦理美,并勾勒了美与自然、美与审美、美与真善等的关系,把自然、真实、光明、秩序、和谐、整一、变易、生化等作为美的基本条件,把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观念贯穿于整个美学思想之中,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代表儒家或道家的美学思想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找到他们的思想渊源。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创作的中国特色。通过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探索研究对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和艺术风格、审美思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