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象本论学派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象数派易学家在对待象与 数的先后关系、象数与理气的关系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象学与数学两个流派,在哲学上形成象本论与数本论两种本体论倾向。

    真正形成象学派与数学派是在两宋。王称《东都事略·儒学传》说:“陈抟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以象学传种放,放授许坚,坚授范谔昌。”此处“数学”指讲阴阳奇偶数为主 的 图 式,“象学”指讲乾坤卦爻象为主的图式。然不能单纯依据是以卦象图式还是以奇偶数 图 式解《易》来划分象学派还是数学派,而应该从对待“象”、“数”先后问题以及以何 为易 学乃至宇宙本体的立场上来区分是象学派还是数学派。主张“象在数先”、以“象” 为易学 乃至宇宙之 本原者,为象学派;主张“数在象先”、以“数”为易学乃至宇宙之本 原者,为数学派。 象学派注重卦象分析,数学派注重易数分析。以此为标准,检讨两宋及元明 清象数学家,李之才 、周敦颐、朱震、俞琰、来知德、方以智,属象学派;刘牧、邵雍、 张行成、蔡元定、蔡沈 、雷思齐,属数学派。在易学哲学上象学派提出象气合一的象本论 ,数学派提出理数合一的 数本论。

    以象为第一位、以数为第二位,是象学派的共同观点,象本论对易学而言,是指在象、数、 辞、理中“象”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最高范畴。象学家站在象本论立场,以“气”解说《周易》卦爻象以及经传文,通过将“象”解读为“气”,从而形成“象”“气”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并最终完成将易学象本体论上升为哲 学气本体论的过程。

一、宋代象学派

 

    宋代象学派与数学派开始真正分立。宋初易学家李之才主卦变说,有变 卦反对图和六十四 卦相生图传世,被称为“ 象学 ”(宋代林至《易裨传》外篇)。因其著已佚 ,故其对“象”、“数”关系有无论述已不可知。周敦颐易 学亦属于“象学”(冯友 兰《中 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第51页),虽未 论及象与数的关系,但却是宋代以“气”解“象”的代表。其《太极图说》虽未言“卦象”,但其“ 太极图 ”即是一种“象”(朱熹说:“周子立象于前,为说于后。”载《朱文公文集》 卷四十二),其《说》前一部分讲“无极”、“太极”,后一部分讲“人极”。讲“无极  ”是为了 讲“太极”,讲“太极”是为了讲“人极”。“无极”是宇宙的本原,“人极” 是人的本 源 、本质。全篇以“气”立论:不动之“太极”生出阴阳二气,二 气变合生出 五行之气(五气 ),二五之气交感 而化生万物。人因为禀受二五之秀气,所以成为万物之最 灵者,二五之气 化生其形、神,修养其二五之气,“定之以中正仁义”进而立三极之道, 则可立“人极”而 成为圣人。此“太极”为阴阳二气未分的浑沌状态,受道家影响,在“太极”之前立一“无极”,“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无极的本性与阴阳五行之气的精华微妙地凝聚于一起  ,而 构成万物。“无极”为无实体,是太极元气的根源,周氏此说意在取“无极”虚静的 性质, 而以此为成圣立“人极”的最高准则。通观全篇,“气”是至关重要的。

    从西汉到北宋,象学家还没有对“象”与“气”的关系作系统论述。而北宋义理学派李觏、程颐、张载等对此问题都有过论述。李觏认为:“夫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删定易图序论》),主张先有气后有象。程颐认为:“有理 而 后有象,有象 而后有数。”(《二程集·遗书》卷二)“有理则有气,有 气则有数。”(《二程集· 经说》卷一)象与气被 看成一体关系。张载认 为:“有气方有象。”( 《横渠易说 ·系辞下》)并将“ 气”看成是 “象”的一种,“所谓气也者……皆可名之象尔。 ”(同上)又将“象”看 成是“气”,“凡象,皆气也。”(《正 蒙·乾称》)

    南宋朱震是宋代象本论的代表。在象数先后问题上作了明确的论述,认为有象而后有数。“象”包括卦象、爻象,并且也包括“数”:“易含万象,策数乃数之一,又有爻数、卦数、五行、十日、十二辰 、  五声、十二律、纳甲之数,不可一端。”(《汉上易传·系辞》卷七)将各种“数”纳入“象”的范畴,“乾奇坤偶者,象也。”象与数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他  在《汉上易传序》中总结了易学的五种体例为:动爻、卦变、互体、五行、纳甲。认为:“ 凡此五者之变,自一二三四言之谓之数,自有形无形言之谓之象 ,自 推考象数言之谓之占。”这里提出的象数合一观点与他的象在数先的观点其实并不矛盾。

    朱震继承义理学派程颐、张载的观点,坚持取象说,在象与气的问题上虽主张先有气后有象,但气与象实是一体关系:“ 气聚而有见故谓之象,象成而有形故谓之器。”(《汉上 易 传·系辞上》)“象”为气聚而有见者,气象是第一位的。他在解释《系辞》“乾坤其易之门耶 ”一章说 :“乾刚者,阳之物,老阳之物也,其德则健;坤柔者,阴之物,老阴之策也,其德则顺。阴阳 ,气也;刚柔,形也。气变而有形,形具而有体,是故总策成文,健 顺合德而刚柔之体见矣 。圣人以此体天地之撰。”(《汉上易传·系辞下》)乾坤二卦卦象从德性上说是健、顺,从形上说是刚、柔,从气上说是阴、阳。气是无形的, 气变而成为有形之物,则具备刚柔之体,所以揲蓍而成爻或卦,卦爻象中蕴含了健顺 之德、 刚柔之体。文中虽未提到“象”字,但乾坤二卦是卦象,阴阳二气无形而有象。他 还认为象 是对“气”的模拟:“盖动于人情,见于风气,有是时必有是象。易者,象也。易之有象,拟诸其形容而已。”(同上)人情、风气有所动、有所现,必有所“象”。因而气与象往往被朱震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受张载影响,朱震将气、象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震以“太极”为宇宙万物的最高范畴,“太极”就是“气”,其《易传·丛说 》 说:“四十九因于太极,而太极非无也,一气混沌而未判之时也。”以“太极”为“一元之气”,为“一气混沌而未判之时”,并称之为“一”:“易有太极,四十有九,合而为一乎!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汉上易传·系辞上》)“一者,体也,太极不动之数;四十有九者,用也。方其一也,两仪四象未始不具;及其数也  ,太极未始或亡,体用不相离也。”(同上)“合五十五之数归于太极,寂然无声,其一不动,万化冥会乎其中。”(同上)以“一”为体 ,以“四十九”为用,体用不分。“一”为“寂然无声 ”之太极,四十九为太极之一的自身 展 开。从筮法上说,太极一是揲蓍成卦的根本;从哲 学上说,太极之一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一者,天地之根本也,万物之权舆也,阴阳动静之源也,故谓之太极。”(《汉上易传·自序》)

“太极者,阴阳之本也。”(《汉上易传·系辞上》)“太极者,中之至也,天地之大本也,所以生天地者也。天地分太极,万物分天地,人资天地  之中以生。”(《汉上易传·丛说》)

    “太极”、“一”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太极“一”即是“气”:“一者何?气之始也。”(《汉书易传·说卦》)太极之“气”又是从“太虚”而来:“然则气何从生乎?曰太虚者,气之本体,人容也,动则聚而为气,静 则 散为太虚,动静聚散有形无形,其鬼神之情状乎?”(《汉上易传·丛说》)“易有太极,太虚也。阴阳者,太虚聚而有气也;柔刚者,气聚而有体也。”(《汉上易传·说卦》)此是以“太虚”解释“太极”。以太极为元气本于汉易,以太虚为太极本于张载,但朱震 抛 弃了张载太极“清虚一大”的观念,以太虚、太极为阴阳二气混而为一的状态。认为 “混 沌”的“一气”是宇宙的本体:“今有形之初,本于胞胎,胞胎之初,本于一气。”(《汉上易传 · 丛说》)在哲学本体观上,将“太极”解读为“气”,将“太极”之气看成为世界本体,因此可是 说朱 震是两宋象数学派气本论的代表。

    在“象”与“理”的关系上,朱震主张先“气”、“象”,后“理”。以“气”、“象”为  宇宙 本原,不以“理”为宇宙本原,这一点与程氏“理”本论不同。其在《丛说》中认为 卦的各 种取象,“其言可谓曲矣,然而尽万物之理。”象为尽理的依据。在解释《说卦》 “和顺 于道德而理于义”中对道德性命之“理”与“气”等范畴作了界说:“阴阳气也,刚柔者气聚而有体也。由推行言之谓之道,由得于道言之谓  之 德。性者,万物之一源;命者,通乎道德性命而一之者也;义者,道德所施之宜也。”认为道、德、性、命、理、义,都是以阴阳二气为基础和前提的,阴阳二气的推移为“道”,得于道而不偏滞为“德”,同源于太虚之气为“性”,禀气不均为“命”,贯通性命道德为一体为“理”,“理”为万事万物统于一气,“气”是理的前提,是“ 理”得以存 在的依据。对程颐理气说作了改造,吸取了程颐“体用一源”说,以太极未 分之气 为“ 体”,以天地万物之理为“用”,认为“理”和“气”不可割裂。气本论 思想是朱震对 汉象数易家以及李觏、张载学说的发展。

 

  二、明清象学派

 

    明代象学家来知德在象、数关系上主张“有象即有数”(来知德《周易集注·原序》)他提出取象、错综、爻变、中爻四条原则以解 易,实质上均归结于“象”。他将“象”的范 围大大扩展:“圣人立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 ,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 综卦之象,有爻变之象,有占中之象。”(《周 易集注·易经字义·象》) 认为一切都从属于“象”。

    来知德继承象学派以“气”解易的传统。如解释乾卦初九爻:“初九,阳气方萌  。”解释乾卦象传:“此言气而不言形。”“资始者,气也。气发泄之盛,则云行雨施矣 。”“太和,阴阳会合,中和之气也。”在象与气关系问题上,主张象气不离,象的实质即气,气的变化即象:“有是气即有是形。”(《易经来注图解·乾》) “两仪配对,气通于间,交感相摩荡也。唯两间之气,交感相摩而后生育不穷。”(《 易 经来注图解·系辞上》)所谓“有是气即有是形”,“气”不是形而是“象”,“气”是“象”的一种,两仪,八卦之中 有气贯通其间,气与象是体用关系,气重流行,象重对待,对待与流行互为前提,不 可分离 :“盖有对待,其气运必流行而不已;有流行,其象数必对待而为不移。”(《易经来注图解·文王八卦方位图》)关于“对待”与“流行”,来氏批评了朱熹的观点,认为伏羲文王之图不可废一,不可分先后:“譬如天之与地,对待也:二气交感,生成万物者,流行也。天地岂先 后哉,男之与女,对待 也;二气交感,生成男女者,流行也。男女岂先后哉。”(《易 经来注图解·说卦传》)认为二气的交感生成万物男女,即是流行。将气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其解《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之气本虚,而万物之质则实,其实者乃虚气之化而凝,得气成形,渐渐凝实……天地氤氲,气交也,专一而不二,故曰醇 ;男女构精,形交也,专一而不二 ,故化生。夫天地男女两也,氤氲构精以合一,亦两 也;所以成化醇化生之功。”认为天地男女以及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的交合而化生。

    在“象”“数”“气”“理”的关系上,来氏主张“有象即有数,有数即有理。”(《易经 来注图解·自序》)“道器无二致,理数不相离”(《易经来经图 解·说卦 》)象数先于理, 又与理不分离,认为“象也者像也……像者乃事理之 仿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同上)提出“假象以寓理”,假借象可以模拟 物象及其物象所蕴藏的事物之理,三圣之易就是依照卦爻 象解说万事万物。认为“有象则 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 。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 以弥纶?”只因为有象才可以寓一切事理,弥纶天地万物 之象,而如果无象则只能言一事一 理,不能弥纶天地万物之理。

    就“气”和“理”而言,认为气聚而理备,气散而理尽:“人物之始终,皆此阴阳之气,其始也,气聚而理随以究,故生;其终也,气散而理随以尽,故死。”(《易经来注图解·系辞上》)以气为第一位,理为第二位,理随气的聚散而生亡。“理乘气机以出入,一阴一阳。气之散殊,即太极之理各足而富有者也  。气之迭运,即太极之 理流行而日新者也,故谓之道。”(《易经来注图解·系辞上》 )太极之理乘气机而流行。太极之理的富足与流 变就是气的散殊与迭运。“理寓于象数之中 ,难以名状,故曰太极。”理随气的运行而日 新 ,这个流行过程就是“道”。太极之理蕴 含在气的流行过程之中,理与气不相分离。这些观 点 本于朱熹“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 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图说解》) 理与气“两个 不曾分离。”(《朱子语类》卷六十七)但抛弃了朱熹理在气先的观点。主张 气为理存在和 流 行的依托,太极为理气合一的状态。在象本论易学哲学家中,来知德是继朱震之后的又一代表人物。

    明末清初方孔、方以智父子在象与数问题上主张象数合一论,认为一切象都有数的规定 性,一切 数都是象之分合,“象之分合即数也。”“一切阴阳五行皆有度数,而变在其中。” ( 《周易时论合编·系辞》)而象与数仍有先后之分:“理藏于象,象历为数。”(《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河图 洛书 旧说》)“因象有数,有数记之,而万理始可折合,则象数乃破执之精法。”(《东西均·象数》)认为象的层次清楚可数即为数,方以智还在《东西均·象数》中引用黄道周的话:“积爻为象,因象立数。”主张象在数先,数因象而立。

    方氏父子不仅将象与数看成一体关系,而且将象数看成是气化的形式和度数。认为气与象数合为一体:“数者,气化分限节度也。”(《周易时论合编·说卦 》)“理与象、气与形,皆虚实有无之两端而一者也。”(《东西均·象数》)“为物不二之至理,隐不可见,质即气也,征其端几,不离象数。”(《物理小识 ·象数 理气征几论》)理气与形象是“两端而一”。两端皆气,两端皆象数。以理、气为虚,形、象为实。提出“  虚 空皆象数”,但“虚空”不是“虚无”,“虚空无非卦爻象数”(《周易时论  合编 ·系辞上》)没有虚无的世界,“虚 空不得不卦,卦不得不辞,犹大一之不 得不 天地也。” (《周易时论合编·系辞》)卦象体现虚空,气与理又为“ 虚”之一端,因而 “虚空皆象数”亦即“虚空皆理气”,象与气实为 一体关系。张载曾提 出“虚空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以气 为武器反对虚空为虚 无之说,方氏则 以象数为武器驳斥虚玄论,认为象不脱离理气。

    就“气”论而言,方氏将 气的宇宙论导 入本体论。这个“气”非混沌之元气,而是含有“理”的气。认为宇宙 万物 本源于气:“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成则为阴,有一此有二,有二此省四,有四此有 六,六者三而已,二者一而已。”(《物理小识·总论》)“本一气也,而身为阴阳;分为二气而各具阴阳。”(《物理小识·水火本一》) 认为阴阳、四时、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最终本于一气。元气即大一之气自身分化为阴阳二气  、四时之气、六气以及万事万物。“气行于天曰五运,产于地曰五材,七曜列星,其精在天,其散在地,故为山为川为鳞羽毛介草 木之物,声色臭味,别其端几。”(《物理小识》引其祖父方 大镇《野同录》)五运、五材、七曜、山川、鸟兽、草木、万事万物都 是由气的运行形成的。

    方氏关于本体论提出了“太极即在有极中”、“一在二中”的命题,围绕“太极”即“ 一 ”的问题,将易学作为卦爻根源的“太极”上升为哲学作为天地万物本体的“太极”。 在 方 氏看来,太极是本体,象数是现象,太极在象数中,本体亦在现象中,两者不可分割, 方氏 以微显、费隐、体用、历寂、大一和大二(一 和二)无极和有极说明太极和象数本体和 现象 的关系,认为两者是蕴涵关系:“太极生两仪以至大业,同时即具者也。”(《周易时论合编·系辞上》)“十六卦互相摄入,万理 具备,谓之大二,其弥之者谓之大一。然舍大二,岂有大一哉!”(《周易时论合编·说 卦》)认为太极和象数是“同时”藏寓而存在,是互相摄入而不可舍弃。卦象是太极(大一)自身的逻辑展开:“易故自碎其太极以为物物之卦爻。一贯者,即一是多,即多是一。”(《周易时论合编·凡例》)“太极践卦爻之形。”(《周易时论合编·系辞上》)以“自碎”和“践形”表示大一用二的展开过程。“ 自 碎”表示太极作为体自 身分裂则为卦爻象,并没有增减,大一之“一 ”与 卦爻之“多”(“二”)相互包蕴。“践形”表示太极本体即体现在卦爻象之中,太极统率象数 说 明现象乃本 体的展开,本体即在现象当中,因而既不可废卦爻象数,又不可废太极大一。方 氏三代还 以卦爻画“有极”为“显”,为表现于外的“费”,以卦爻画之所以然之无形的“ 无极” 为“微”,为深藏于内的“隐”,而以“太极”为“贯一不落有无者”,即通贯有极、无极 ,不偏于有也 不偏于无的本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