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今存七种十篇,其中的《彖传》、《象传》、《文言传》分别穿插在《周易》六十四卦之中,以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形式出现,而《系辞传》等四传则单列于后。我认为《彖传》等三传和《系辞传》等四传不仅有这种形式上的区别,更主要的区别还是在于它们所论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系辞传》等四传已不局限于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客观事实和规律进行论述,而着重于对《周易》系统自身原理的解说,换言之,即《系辞传》等所阐述的已不仅是天地之道和人道,而更主要的是阐述《易》自身之道。
《系辞传》等对《易》之道的内容、来源和性质等方面都作了阐述,我们先来看对《易》道内容的描述: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系辞传》)
相似的说法同时也见于《说卦传》。显然,《系辞传》等认为《易》之道包含了天道、地道和人道三方面的内容,从而也就涵盖了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所以《系辞传》声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系辞传》等认为《易》之道包含了天、地、人三道,它又更进一步把这三道的内容概括为一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更高的命题,在这个命题中,已经超越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分别,而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宇宙的最高统一性的把握。《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在这里,阴阳的对立统一被概括为最高的《易》之道的内容,它把天地之道和人道统一起来了。一方面,《易》之道同于天地之道,它是无情意的,它创生万物和人类但不像圣人那样有济世忧民的仁心,它只是无情意、无造作的自然化生。另一方面,《易》之道又包容了人道,它是人道的基础和前提,人是天地的产物,人道同于天地之道,这是性中所有,“成之者性也”,但人类作为能动的主体,他要继善成性,他顺应自然又踵事增华,创造出有情意、有仁爱的善的世界,这正是人道精华之所在。
《系辞传》中的这段话与儒家思孟学派的思想是比较接近的,《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他们都主张人道应与天道同,但又不抹杀自然无为的天道与能动的、有情意、有造作的人道的区别。在这一点上,《易传》与先秦道家思想是颇为不同的,《老子·第五章》中就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要求圣人完全同于天地而放弃仁义之类的人道原则。《庄子·秋水》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并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就完全否定了有为的人道原则,而企慕蒙昧的自然状态。
上面我们探讨了《系辞传》等对《易》之道内容的论述,接下来我们来看它对《易》道来源的论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系辞传》)
看上面两段话可以知道,《系辞传》作者认为《易》之道来源于圣人对天地万物以及人类自身的观察、模拟,可以说客观存在的天地之道和人道是《易》道的最初本原。但不管是天道、地道或人道,都必须成为圣人之意,然后才可能由圣人创制《周易》符号系统来蕴含这种道,所以,准确地说,《易》道的最初本原是客观的天、地、人之道,而其直接来源却是圣人之意。对此,《系辞传》称:“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易传》认为《易》之道来源于反映了天、地、人之道的圣人之意,但圣人之意是一种主观精神,它是不可见、不可闻的,必须通过立象、设卦、系辞方能表达出来,即《易》之道就蕴含于《周易》系统的卦、爻象和卦、爻辞之中,《易传》中多处描述了《易》道的这种特殊性质: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传》)
乾坤,其《易》之媪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传》)
《系辞传》、《说卦传》的作者认为,作为不可感知的抽象的人类主观精神——圣人之意就蕴含在形而下的具体的有形有象的卦爻象、系辞和蓍、数之中。这些《周易》系统特有的卦、爻、蓍、数是根源于客观的天、地、人之道又表达了主观的圣人之意的一种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它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也不是主观精神,这正是《易》之道的特殊性质所在。《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易》之道作为一种主观精神的物化形式,它自身已构成一种实体的存在,卦、爻、蓍、数自然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但它们也不是纯粹的无情意的客观事物而是人类精神的表现方式,所以只要你理解了它,它那被凝结住了的精神生命就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系辞传》中的这段话是对《易》道性质的生动描述。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当人类的自我意识一经产生,他就将自己和外在的世界作了区分,人类不仅在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中产生了观念性的精神,他同时还要把这种观念性的精神凝结成具体的符号作为自己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如果说劳动工具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主观精神的物化形式,那么,语言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交流思想的精神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主观精神的物化形式。凝结着《易》之道的《周易》符号系统在大的范围内是和语言同类的,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语言,它的卦、爻、蓍、数是在诉说着一种以哲学的方式把握世界的语言。
《系辞传》等不仅区别了《易》之道和客观的天、地、人之道以及主观的圣人之意的不同,它还揭示了作为物化精神的《易》之道的相对独立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易》之道一经产生,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不再完全是对天、地、人之道的同步模仿,也不再仅仅是圣人之意的忠实记录,它将按自身内在逻辑而展开。《系辞传》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段话前人多从宇宙生成论和揲蓍画卦的角度去理解,其实这段话是对作为物化精神的《易》之道沿自身内在逻辑而演绎发展的说明。对于《易》之道的物化精神的性质,《系辞传》等作了说明,并深刻地揭示了作为物化精神的《易》之道相对于客观事物和人类主观意识两方面的独立性,但过于强调这种独立性,否认《易》之道是客观事物和人类意识的产物,反过来用《易》之道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和最高原则来范围天地万物和人类意识,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客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凝结了《易》之道的《周·易》卦、爻、象数、系辞等自身构成了一个系统,《系辞传》等对这个系统的结构、规则、功能等都作了说明,《序卦传》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杂卦传》概括提炼出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特性,《说卦传》、《系辞传》等对认读《周易》符号系统的规则、方法作了阐述。关于《周易》符号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系辞传》等都给予了极高的赞美,认为它穷尽了真理,人们只要把握了它就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传》说:“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在这段话里,圣人可以用《易》来修身养性、成就事业、感化人心并且可以推知过去和未来。而在《系辞传》“包牺氏没,神农
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一段话中,更将人类社会的各种发明、创造都归结为圣人对《周易》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运用。
上面我们从道论的角度对《易传》的思想作了粗略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易传》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及其对人类思维模式自身的审视都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周易》古经本是卜筮之书,其中的卦、爻符号系统只是作为整理占卜记录材料的框架存在,它与占卜结果并无必然联系。实际上,正是通过《易传》的解释,方才给整个《周易》系统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把作为卜筮工具的先民最初的宇宙模式化符号从宗教迷信的氛围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对后来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