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易學與生活芻議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系辭傳》資料: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無咎者,善補過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陽一 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負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芻議:《系辭傳》裏談“君子”有 19 處,“小人”有 6 處。聖人教導人們,君子要本著“易經”的卦序求得居住的平安,平素靜觀卦爻辭,就會懂得許多生活的道理。我們用白話解釋這些道理,就是:依據起始推測終了,就會知曉死生的道理。全面遵守道德而不偏離,以天然為樂又知曉性命之理,就無所憂愁。安于環境,仁德敦厚,就會有愛心。君子對已成的本性一再保持,便是步入了道義之門。君子在自己家裏,說出有益的話,即使在千里之外的人也會回應他;更何況近處的人呢!在自己的家裏,說出有害的話,即使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不會聽從他,更何況近處的人呢!話出於自身而影響民眾,近處的行為會波及遠方。所以,言行是君子的機關。機關一旦發動,或榮或辱就確定不移了。君子甚至可以用言行去感動天地,誰能說言行可以不慎重呢!君子有功勞而不炫耀,有成就而不居德,就是具有了深厚的道德。德講究盛大,禮講究恭敬。君子的謙虛,就是以恭敬來保持自己的地位。誠信可以對君子有所幫助,履行誠信嚮往隨順,再加上崇尚賢德,就會得到上天的護佑。君子行動不出錯的前提在於能反省悔過。君子精細地研究義理而進入神妙的境界,是為了能夠有所運用;便利器用而身有所安,是為了提高道德品質。或是出門行走;或是處理事務;或是保持沉默;或是有所談論,都要遵守君子之道。言語是動亂的階梯,處理機密的事務不謹慎就會有害處,所以,君子有時要慎重而不出門。君子沉默就有成就,不說話就能令人信服,就在於有君子具有德行。觀察好了再開口,深思之後再行動。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如此就能身體安康、國家得到治理而安家庭可以受到保護。君子與在其上的人交往不諂媚,與在其下的人交往不怠慢,就是知曉了人事變化的微妙之道。君子發現事物變化的苗頭就要立即行動,甚至不能有一日的等待。君子既知微又知彰,既知柔又知剛,必然會得到萬民的仰望。君子先安定自己的處境,然後才試圖行動;先平心靜氣,然後才有所談論;先確定交情,然後才求助於人。君子有了這三條修養,就完全是個高尚的人了。這些做人的大道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觸卻不瞭解它,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被人見到的了。小人不知羞恥不明仁德,沒有懼怕違犯道義,沒有好處就不肯勤奮,不受到威脅就不知警惕。以法治對他進行小的懲罰就會使他得到大的教訓,這是小人的幸運之福啊!不積累善行不足以成名,不積累惡行不足以滅身。小人把小善看成沒有益處的事而不去做,把小惡看成無傷大體的事而不改正。其結果就是:惡行積累到了無法掩蓋的地步,罪過大到了不可解救的程度。聖人的最寶貴的叫做“位”。如何立人而保守這個“位”,就叫做“仁”。理順財富而端莊言辭,禁止小人為非作歹,就叫做“義”。有了親和就可以長久,有所成功就以可壯大。可以長久是賢人的德行,可以壯大是賢人的事業。聖人為立人而以仁與義立下了人道,賢人繼之宣傳人道德而使之長久,賢人是以壯大聖人的說教為之事業;君子恪守仁義之道而修身立業;小人受小懲而得大福。正是一片“天下和平”的氣象。一部《系辭傳》的大多言辭,就是教導人們如何生活的道理準繩。就是要求人們在生活中本著聖人之言、賢人之教而學做君子!

  《說卦傳》資料: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芻議:《說卦傳》所謂“將以順性命之理”、“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是把人們生活的精神追求提高到了一個終極的高度。這一境界的高度,就是要達到順從于道德而用義治理,窮究萬物之理、盡曉人之性情而直達於生命。用仁與義建立人道,說到底還是要求人們不為非作歹,保守善良的本位,提升個人的品質。聖人作《易》畫卦只不過是用來作一種語言說教的載體,“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的目的,還是在於“和順于道德”而“各正性命”。

小結

  《易傳·系辭》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敦頤于《易通》中曰:“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所謂“聖人以神道設教”,就是設立“陰陽不側”的形而上之道來教化百姓。君子對“易經”的信仰,就是篤信聖人的說教,進而產生了敬仰的情感。《彖傳》裏特別強調“尚賢”與“養賢”。聖人孔子的弟子是賢人。今天能身體力行地向民眾宣講聖人的不朽之言,也就是在“尚賢”,本人也是在養成賢人。如今大陸的學者在講“儒家的禮樂教化之道”、“生存結構與心靈境界”、“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 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 ”、“ 從生活感悟到形上建構 ”、“ 中國需要文化民族主義 ”、“ 儒教進入日常生活 ”、“少兒讀經與文化傳承”、“ 讀經是對現代價值的一個和解 ”、“自我意識與人的確證”、“ 存在與人生 ”、“ 傳統的核心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 ”、“儒學關聯於民眾生活的現實載體”等等,都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論,都是希望人們從聖人經世之“經”中得到教化。這些人都是在從事著賢人的事業。《易傳·系辭》曰“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因為“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才會有“聖人以神道設教”。當今的賢人努力地向世人擴展“君子之道”,就是要變“百姓日用而不知”為百姓日用而知。 從提倡“易經生活化”的層面講,如今臺灣的南懷謹、汪忠長和吳 秋文等 先生以及大陸的殷旵、黃玉順等先生,就是在從事著賢人的工作。例如大陸的 殷旵 先生在他所著《易經的智慧》一書的自序中,就直言不諱地說:“我講六十四卦努力的企圖 , 是還《易經》于‘百姓日用'之中。”又如臺灣以吳 秋文 先生為首的中華周易學會,經過二十多年的“易經生活化”的身體力行,開辦了多期的易經生活化的講習班,從“易道之鑰”到“易道薪傳”再到“易道網路”,“易經”的大道深入人心,從“心靈的提升”到應用於實踐,如今已經是碩果累累。這些事例充分證明了易學與生活結合的可行性,也充分體現了“易經生活化”的實用價值。所謂“科學”,是形而下器物的分科學問,只具有利用器物的價值,而“易經”則是形而上的“玄學”,更具有指導人們“心靈提升”的巨大價值。人們依靠科學研究製造了“原子彈”,至於用不用於戰爭,則“科學”是無能為力的,最終還得要依靠人們形而上的心靈思維。

  總之,把易學的道理貫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可行的,是具有應用價值的。我們應該繼承聖人的“神道設教”而從事賢人的事業,在生活中努力弘揚“君子之道”!

2005 年 3 月 15 日 完稿

  補充:

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是頤卦《彖》辭中的一句話。人為萬物中最靈者,天地養人是指延續生命而言的,聖人養賢則是指道德修養層面而言的。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說的是賢人的事業。聖人已作古,其“絕學”要依靠歷代的賢人接續傳播,人為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守位,所以《易經》裏有“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的話。

  何謂賢人的事業?《易經》裏說得很明白: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把《易經》中的大道理,特別是乾坤兩卦所反映出來的大智慧,用簡要明瞭的語言向廣大百姓講解明白,使百姓“易知”而“易從”,這就是賢人的作為。把“易經生活化”、“生活易經化”,變“百姓日用而不知”為“日用而知”,就是“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通常說“通天地人為大儒”,大儒是“內聖外王”的皎皎者。然而在現代民主,法律完善的社會,所謂“外王”的“治國”與“平天下”,並不是廣大百姓所能承擔得起的“經世”任務,而為著個人心性道德的修養,則“修身”與“齊家”則是應該從生活層面積極接受的知識與智慧。

  《易經》是國學經典之首,其內容是聖人大智慧與大覺悟的具體體現。聖人“養賢”的目的就在於“以及萬民”,就是要通過賢人把《易經》裏所講的大道理與蘊涵的大智慧傳播給萬民百姓。絕對不是僅僅把《易經》的研究局限在學院裏,也不是把《易經》的把握解釋權僅僅放在哲學家的手中。“易經生活化”就是要“以及萬民”,把聖人的大道理與大智慧傳播給萬民百姓,就是要依靠賢人。如果僅僅是關起門來作個人研究而不向萬民傳播,那只能是“哲人”,而不能成為賢人。

  賢人是輔佐聖人大寶之位的“臣工”,因而《易經》裏《乾文言》針對上九“亢龍有悔”爻辭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賢人在下而不在聖人左右,不能輔佐聖人之位,因此是“動而有悔”。立人方有位,以及百姓方有民。聖人養賢,有賢人輔佐並及于萬民百姓,方能動而有功,而不是動而有悔。

  在當代,雖“哲人”多得不可勝數,然什麼樣的人可稱得上為“賢人”?什麼樣的人具有可久的“賢人之德”,什麼樣的人具有可大的“賢人之業”?我們大家心中有數並認可的——這次會議的東道主吳 秋文 先生就是一位賢人。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