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探讨《肇论》篇目在历史上的不同编排次序,这本身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是如果深究其中的原因,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佛学发展的思想脉络的,所以也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编排次序中,慧皎在《高僧传》中的描述是依僧肇的写作的时间次序来的,这一点慧皎讲的很清楚,这个次序反映了东晋时期的中国的佛学发展状况,《般若》初盛,三论始兴,涅槃理论已传入中土但尚未得到完全重视;也反映了僧肇自身对佛学的认知和论证历程。而通行本《肇论》的篇目安排,自慧达的《序》以来历代都有这个系统的注疏,最为普遍。这个编排方法反映了结集者的佛学素养和其对僧肇理论体系的认识,可以说是按照逻辑来编排的,同时也反映了晋末南朝初期或者南朝后期般若理论最为兴盛的局面,所以才有这个以般若为核心构成的系统。日本《续藏经》中保存的所谓“晋惠达”的《肇论疏》当是《肇论》最早的疏本,也是疑问最多、最需考订的疏本,其创作年代当在南朝宋、齐左右涅槃学说一度兴盛的时段,最初的篇目次序当为《涅槃无名论》为上卷,《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为中卷,《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为下卷,这也是与《疏》文内容所显示的次序一致的,也反映了涅槃学说兴盛一时的状况;后经历代传抄特别是流传到日本后的传抄出现的卷帙的拆分、合并,导致现在的文本卷首卷尾题记混乱,次序也变为《续藏经》中的以《涅槃无名论》、《不真空论》为上卷,《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物不迁论》为中卷,缺下卷,因为原来的下卷内容已拆分并入上中二卷了。但是以涅槃为首编排的《肇论》或是其疏本现今只有惠达的本子了,这应该说与梁陈般若思潮的再兴不无关系。
当然,本文还仅仅是从文献内部篇目编排次序的角度去考察文献在历史中的流变,这就需要挑选篇目次序不同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献,至于其他更多的注疏本文就没有作过多的考察,但是仅此我们也可以在弄清一个文献的一些疑问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当时思想发展的状况。当然,这首先需要从大的思想背景下去考察文献,而不是单纯地从文字考据等方面孤立地考虑,这样可能才能使结论更为完善,而所做的工作也不至于沦为饾饤之学。
参考文献:
藏经及古籍:
《大涅槃经》,北凉昙无谶,《大正藏》第11卷。
《肇论》,后秦僧肇,《大正藏》第45卷。
《肇论疏》,唐元康,《大正藏》第45卷。
《肇论新疏》,元文才,《大正藏》第45卷。
《高僧传》,梁慧皎,《大正藏》第50卷。
《弘明集》,梁僧祐,《大正藏》第52卷。
《出三藏记集》,梁僧祐,《大正藏》第55卷。
《肇论疏科》,宋遵式,《续藏经》第96册。
《夹科肇论序注》,宋晓月,《续藏经》第96册。
《注肇论疏》,宋遵式,《续藏经》第96册。
《肇论新疏游刃》,宋文才,《续藏经》第96册。
《肇论略注》,明德清,《续藏经》第96册。
《肇论疏》,晋惠达,《续藏经》第150册。
《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版。
书籍: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
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论文:
孙炳哲:《肇论通解及研究》(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本文参考的内容主要转引自许抗生的《僧肇评传》。
李明芳:《僧肇中观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
涂艳秋:《僧肇思想探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二刷,见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916。
洪修平:《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载《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妙心杂志》第四十五期,1999年9月1日(网络版),见http://www.mst.org.tw/magazine/spc-rep/spre0899.htm。
石峻:《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石峻:《〈肇论〉思想研究》,载《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注释:
[1]僧肇的其他作品还有不少,其中有几篇是否为僧肇所作学术界也有很多不同意见,鉴于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在此略去不论。
[2]关于《宗本义》的作者问题,牵涉的问题很多,汤用彤先生,石峻先生,李润生先生,日人橫超慧日等都有过讨论,详细情况可参见李明芳先生《僧肇中观思想研究》一文第二章第二节关于《宗本义》部分的内容。关于《涅槃无名论》是否僧肇所作的问题,汤用彤先生首先在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提出疑问,并罗列了五条具体理由来证明,其学生石峻也有补充论证,认为非肇作;而吕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则对汤用彤先生的论证提出疑义,认为此文是否僧肇所作尚可研究;奥人李华德(W.Liebenthal)认为此文为僧肇所作,但经后人增改过;当代也有学者作文逐条反驳汤先生五条理由的,但仍未有定论。
[3]具体时间没有定论,通常以陈慧达《肇论序》为下限,而具体在慧达前多久已有《肇论》则较难确定,而惠达《肇论疏》作为现可见的最早疏本(决在唐前),弄清其出现时间对《肇论》结集时间的确定置关重要,本文也将在后面对此问题作一讨论。
[4]本文所持观点以为作《疏》之惠达并非即作《序》之陈招提寺慧达,下文将详述。因“惠”、“慧”通假,历来学人多有混用,本文为行文清晰起见,凡作《疏》者皆从《续藏经》所录作“惠达”而不作“慧达”,以示区别。
[5]《高僧传》中提僧肇的作品虽并未提及“肇论”,但不能作为《肇论》在梁慧皎时尚未结集的确证,因为“肇论”一词现最早见于隋灌顶的《大般涅槃经玄义》,但显然不能说是到隋朝才有《肇论》,最多能讲在隋朝之前“肇论”的说法还不是很流行。
[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330-331。
[7]石峻:《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8]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妙心杂志》第四十五期,1999年9月1日(网络版)见http://www.mst.org.tw/magazine/spc-rep/spre0899.htm。
[9]孙炳哲:《肇论通解及研究》(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本文参考的内容主要转引自许抗生的《僧肇评传》。
[10]涂艳秋:《僧肇思想探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二刷,见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916;李明芳:《僧肇中观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
[11]年代较早的《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辑陆澄《法论目录》中也有著录僧肇的作品,四论之次序为《不真空论》、《涅槃无名论》、《般若无名(知)论》、《物不迁论》,因为按类别统筹安排,各篇目被编至不同卷目下,似无甚规律可循,在此存而不论。
[12]慧皎:《高僧传》卷六《僧肇传》。
[13]分别见《大正藏》第45卷,《续藏经》第96册相关内容。
[14]见《大正藏》第45卷。
[15]见《续藏经》第150册。
[16]慧皎:《高僧传》卷六《僧肇传》。
[17]僧佑:《弘明集》卷十四《弘明集后序》。
[18]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参见第二章第一节“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社会时代特征——佛教兴盛的社会根源”,第二节“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的风行——佛教兴盛的思想原因”。
[1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276。
[20]洪修平:《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又见《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p36。
[21]洪修平先生在《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一文中即是按僧肇写作次序逐篇分析的,可参看,载《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2]元康《肇论疏》,《大正藏》第45卷。
[23]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p190。
[24]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p190-191。
[2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334。
[2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232。
[2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330-331。
[28]分别为“招提意,泥洹通。”“招提判经文唯说同无生。”见惠达《肇论疏》,《续藏经》第150册。
[29]石峻:《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63。
[30]参见石峻:《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63。
[31]涂艳秋:《僧肇思想探究》,台北:东初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二刷,见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916
[32]石峻认为依据《疏》文内容的描述,当时所见《肇论》之篇目次序当是《涅槃无名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而《般若无知论》则或在三篇之前或在最后(参石峻《〈肇论〉思想研究》)。主要依据是认为“上明佛果”仅指的《涅槃无名论》一文而并未论及《般若无知论》,事实上这里是否包含了《般若无知论》还可以商讨,而且李明芳考证的次序另有写本中题记为证也并非是无理由的猜测,今从李文所述的次序。
[33]李依据今本二卷首题、尾题及卷尾题记混乱,而且今本的目录及正文各篇目次序安排不同于《疏》文内容所述这两点,推测惠达《疏》的卷数原为三卷(即《涅槃无名论》为上卷,《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为中卷,《不真空论》及《物不迁论》合为下卷),而三卷合为今本二卷,则可能是传抄者于重抄惠达《肇论疏》时将原属下卷的《不真空论》及《物不迁论》两论分别附于《涅槃无名论》和《般若无知论》两论之后所成。并且依据今本卷下智舜抄后记云“文永三年(1226)七月二十日于光明山东谷往生院敬奉书写了”、“文永三年八月廿七日校合之,次加谬点了”两条,认为其中“校”即是“点校”之意,“合”则是“合卷”之意,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文永年抄本可能已是具足僧肇四论的二卷本。而此抄本又为康永年(1334)抄本的原本,康永年抄本则是惠达《肇论疏》在日本的最后一次抄写,也是《续藏经》所本之底本,所以说《续藏经》中今本惠达《肇论疏》篇目次序不同于通行本《肇论》次序的原因也就在此了。详见李明芳《僧肇中观思想研究》第二章第四节“附论《肇论》的集编”。
[34]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p21-22。
[35]《大涅槃经》,见《大正藏》第11卷。
[36]《大涅槃经》,见《大正藏》第11卷。
[37]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p118。
[38]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p119。
[3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p730-731。
[40]《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版。p16。
[41]参见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晋宋间的般若学与涅槃学”一节。又,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认为般若理论是形上基础,而涅槃学说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的佛性等更为具体的理论。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p99。
[42]因其文中多处论及“僧旻”、“法云”、“玉篇”等梁代人物、文献,必在梁后期,但此时玄风已起,作《疏》顺序不当太晚,至少在陈慧达作《序》之前。
[43]元康《肇论疏》,见《大正藏》第45卷。
[44]元康《肇论疏》,见《大正藏》第4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