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注意者,则为自宝应元年四月乙丑事变张皇后失败后,唐代宫禁中武瞾以降女后之权柄,遂告中结。而皇位继承之决定,乃归于阉寺之手矣。但阉寺之中又分党派,互有胜败,如程元振等与朱辉光等之争,既是其例。至于李氏子孙无论其或得或不得继承帝位如代宗与越王之流,则皆阉寺之傀儡工具而已。[9]
宦官的分裂是造成朝臣内部分为党派得原因之一,晚唐得朋党之争和宦官有着密切得联系。而宦官及其所支持得派系之间则形成荣辱与共的利益合作关系。陈寅恪先生认为:
但因永贞内禅为内廷阉寺与外朝士大夫党派勾结之一显著事例,而牛李党派实又起于宪宗元和时之故……亦因此二事元有内在之关联性,不得分隔论也。[10]
他又认为:
鄙意外朝士大夫朋党之动态即内廷阉寺党派之反影。内廷阉寺为主动,外朝士大夫为被动。[11]
考查唐代史事,宦官两党并进则朝官两党也随之并进,宦官党派中一党进而一党退时朝官两党也甲进而乙退。这很能说明当时宦官党派与朝官派别之间存在者紧密的联系。从制度上讲,翰林学士轮流出入内阁,而宦官则相对固定于内廷。“必然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形成学士宦官间的同年关系”[12]。仍举一个与仇士良相关的事例:大和五年李宗闵,牛僧孺为相,属于牛党的翰林学士与当时的宦官首领刘弘远结成了同党。而当牛党李钰拥立皇太子李成美失败后,另一派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则拉拢李德裕入相,排斥牛党,也为打击异己的宦官势力。
综上,南衙北司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或明争暗斗,或荣辱与共,使本已混乱的中晚唐政治更加混乱不堪,在中国政治史上留下诡异的一笔。
主要参考书目: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
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略论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严耕望《唐史研究从稿》,新亚研究院,1969年版
邱树森等编《新编中国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李福长《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齐鲁书社,2005年6月第1版
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韩索林《宦官文化概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注释:
[1]转引自李福长《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齐鲁书社,2005年6月第1版,第298页。
[2]转引自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59页。
[3]同上,第299页。
[4]同上,第298页。
[5]参考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5页。邱树森等编《新编中国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6]邱树森等编《新编中国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河北教育出版社,第263页。
[7]转引自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60页。
[8]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5页。
[9]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第256页。
[10]同上,第285页。
[11]同上,第304页。
[12]李福长《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齐鲁书社,2005年6月第1版,第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