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1] 《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大正藏》第3册,第16页。
[2] [3][4][5][6]《大正藏》第15册,第169页,第165页,第164页,第163页,第170页。
[7][8] 《大正藏》第8册,第450页,第441页。
[9] 《大明度经·累教品》,《大正藏》第8册,第503页。
[10] 《大明度经·随品》,《大正藏》第8册,第503页。
[11] [12]《大明度经·行品》,《大正藏》第8册,第481页,第478页。
[13] [17]《忍辱度无极章》,《大正藏》第3册,第27页,第25页。
[14]《布施度无极章》,《大正藏》第3册,第6页。
[15] [16]《明度无极章》,《大正藏》第3册,第47页,第49页。
[18] 以上引文均见《弘明集》卷一《理惑论》。
[19] 据《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武帝时曾为道人统的沙门法果就认为,“太祖明睿好道,即
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他不但自己“常致拜”,而且还对人说:“我非拜天子,乃是礼
佛耳。”
[20] 僧祐在《序》中说:“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他在《后
序》中也谈到了自己编集此书的宗旨。他说:“余所集《弘明》,为法御侮。通人雅论,胜士妙
说,摧邪破惑之冲,弘道护法之堑,亦已备矣。”
[21] 《弘明集》卷二。
[22] 《南齐书》卷四十一《张融传》。
[23] 《弘明集》卷六。
[24] 《茅山长沙馆碑》。
[25]《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
[26]《梁书》卷二《梁武帝纪中》。
[27] 北周释道安《二教论》引,载《广弘明集》卷八。
[28] 《弘明集》卷三。
[29] 《弘明集》卷五。
[30] 《弘明集》卷八。
[31] 《南史》卷七十《郭祖深传》。
[32] 《广弘明集》卷七《荀济传》。
[33] 《梁书》卷四十八《范缜传》。
[34] 《广弘明集》卷四《舍道事佛诏》。
[35] [37]《广弘明集》卷八。
[36] 请参阅拙文《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载《南
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8] 《南齐书》卷五十四《顾欢传》。
[39] [41]《弘明集》卷八《灭惑论》。
[40] 《弘明集·后序》。
[42] 《广弘明集》卷八《二教论》。
[43] 太武帝曾下令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后又“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并下令:
“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
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魏书·释老志》)。
[44] 昙积《谏周祖沙汰僧表》,载《广弘明集》卷二十四。
[45] 唐高祖曾明确地说:“父子君臣之际,长幼仁义之序,与夫周孔之教,异辙同归,弃礼悖
德,朕所不取。”(《唐会要》卷四十七《议释教上》)唐太宗也强调:“朕今所好者,惟在尧
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
《慎所好》)
[46] 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三。
[47] 《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慧乘传》。
[48]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49] 《柳宗元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
[50] 《北山录》卷一。
[51] 《华严原人论》。
[52] 《万善同归集》。
[53] 《闲居编》卷十九《中庸子传》上。
[54] 《辅教编》下《孝论·序》。
[55] 《闲居编》卷二十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56] 例如智圆曾自称“好道注《阴符》”(《闲居编》卷四十八《潜夫咏》),《宋高僧传》的
作者赞宁也表示仰慕高僧的“好儒重道”(《大宋僧史略》卷下)。
[57] 《悟真篇·序》。
[58] 《孙公问三教》。
[59]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卷三十九。
[60]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十九。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