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研究相对比较兴盛。詹美罗教授197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智俨(602-668)与华严佛教的基础)。1977年库克(Francis Cook)发表《华严佛教:因陀罗网》(Francis Cook,Hua-Yen Buddhism:The Jewel Net of Indra.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7);1983年克里瑞(Thomas Cleary)发表《人不可思议:华严佛教导论》(Thomas Cleary,Entry Into the Inconceivable:An Introduction to Hua-Yen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3)。格里高利是当前另一位重要的美国华严宗学者,他主要是位宗密研究专家。关于宗密研究,除了上文提到的《宗密与佛教中国化》,还有两篇博士论文也值得留意:一篇是研究宗密的禅教一致思想,还有一篇译注了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与《注华严法界观门》。(注:Jeffrey broughton,Kuei-feng Tsung-mi:the Convergence of Ch' an and the teachings,Ph.D.diss.,Columbia University,1975;'Alan David Fox,Elements of Ominion Textual Thought in Chinese Buddhism:Annotated Translations of Gui Feng Zhong Mi's Preface to Collection of Various Writings on the Chan Source' and His' Commentary on Meditative Approuches to the Hua Yeh Dharmadhātu',Ph.D.diss.,Temple University,1988.)《大乘起信论》是华严宗的哲学基础,自然也有人研究这部作者身份不详的著名经典。1989年,格罗斯尼克(William Grosnick)发表论文《体相用的范畴:真谛撰〈起信论〉的证据》。
美国净土宗研究集中在宋以后,净土信仰其实是宋元明清佛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宋以前净土思想的研究,在美国学界并不多见,只有零星的一些内容,譬如:田中(Kenneth K.Tanaka)《中国净土教义的黎明:净影慧远〈观经疏〉》(Kenneth K.Tanaka,The Dawn of 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Doctrine:Ching-ying Hui-yuean' s Commentary on the Visualization Sutra.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单纯的唯识宗的研究论著,在美国更是不多见。1989年路斯豪斯(Daniel Lusthaus)在天普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成唯识论〉的哲学研究:世亲、玄奘与唯识学从印度到中国的传播》。不久前他在此基础上出版《佛教现象学:瑜伽行派佛教的哲学研究与〈成唯识论〉》(Daniel Lusthaus,Buddhist Phenomenology:A Philosophical lnvestigation of Yogācāra Buddhism and the Ch' eng Wei-Shih Lun.New York2002)。此外也有一部专著研究南北朝时期真谛(499-569年)的旧译唯识学,在美国也频见引用。1984年保尔(Diana Paul)发表《中国六世纪的心灵哲学:真谛的〈转识论〉》(Diana Paul,Philosophy of Mind in Sixth-century China:Paramartha' s"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三、北宋以后佛教史研究
至于宋元明清佛教史,在美国学界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逐年增加。詹美罗教授对宋代佛教颇有研究,写了有关北宋“文字禅”的论文。[4](P371-473)他还对辽代佛教予以特别的重视,在哈佛大学开设“辽代佛教”的讨论课,从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两方面探讨辽代佛教里华严与密教思想融合的问题,从而在唐宋佛教的转型过程中让人观察到唐辽佛教一脉相续的可能。
福克(Griffith Foulk)长于考察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制度史,偏重于宋代禅宗。他在1987年完成博士论文《佛教寺院传统里的禅宗及其空间》,1993年又发表重要论文《宋代禅宗里的神话、仪式与寺院实践》。1993-1994年他与沙夫合作,撰成《中国中古时期禅画的仪式用途》,这篇论文有助于我们了解禅从中国到日本的传播。还有人专门研究了延寿、契嵩(1007-1072年)等人的思想,威特尔(Albert Welter)发表《永明延寿与〈万善众归集〉》(Albert Welter,The Meaning of Myriad Good Deeds:A Study of Yung-ming Yen-shou and the Wanshan t' ung-kuei chi.New York:Peter Lang,1992)。有一篇博士论文谈“契嵩与11世纪中国佛教”。还有一篇比较早的博士论文谈及“居士的禅悟:大慧与宋代新宗教文化”。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也有一些论文试图描绘宋代佛教的整体特点。譬如,1991年加登纳(Daniel Gardner)撰文《宋代思想方式与话语方式:对“语录”的一些思考》;1994年,威尔纳(Marsha Weidner)编辑《末法时代:中国佛教的图景,850-1850》(Marsha Weidner,Latter Days of the Law:Images of Chinese Buddhism,850-1850.Lawrence:Spencer Museum of Art,1994),叙述唐代会昌法难之后的中国佛教。
明清佛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主要是旅美华裔学者从事这项工作。1979年徐颂鹏(Sung-pen Hsu)发表了《明代佛教领袖:憨山德清的生平与思想》(Sung-pen Hsu,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University Press,1979);1981年于君芳(Chun-fung Yu)出版《中国佛教的更新:@②宏与晚明的综合》(Chun-fung Yu,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这些最初都是他们的博士论文。2002年哈佛大学有一篇大陆留学生的博士论文以明末清初的禅宗复兴为背景,通过黄檗一系的三位禅师密云圆悟(1566-1642年)、费隐通容(1593-1662年)、隐元隆琦(1592-1673年),讨论黄檗宗从中国到日本传播的过程。[5]
其实,欧美学者对于明清佛教的研究,主要从属于他们汉学里的明清史研究,往往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研究民间宗教,并不专属佛教学者的工作。譬如,欧大年(Daniel Overmyer)在1976年发表《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Daniel Overmyer,Folk Buddhist Religion: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al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韩书瑞(Susan Naquin)在同一年出版《中国的千年反抗:1813年八卦教起义》(Susan Naquin,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1980年柏林(Judith Berling)出版了关于林兆恩(1517-1598年)三一教的研究论著(Judith Berling,The Syncretic Religion of Lin Chao-e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孔斐力(Philip Kuhn)1990年发表《叫魂》(Philip Kuhn,Soulstealers,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1992年韩书瑞与于君芳又合编《中国的朝圣与圣地》(Susan Naquin & Chun-fung Yu eds.,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2000年,韩书瑞这位出色的美国中国史专家又出版了她的一部新著《北京:1400-1900年的寺庙与城市生活》(Susan Naquin,Peking:Temples and City Life,1400-190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目前在加拿大工作的卜正民(Timothy Brook)1993年出版《力量的吁求: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的形成》(Timothy Brook,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研究晚明寺院受士大夫资助的情况,在僧俗互动的关系中探讨晚明社会的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居士佛教在明清之际走向兴盛的历史背景。
美国的近现代中国佛教研究,因为有了哈佛大学已故资深教授威尔奇(Holmes Welch)的三部力作,所以显得对国内学者颇具启发意义。1967年、1968年,他先后发表《中国佛教的实践:1900-1950年》(Holmes Welch,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ddhism:1900-195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与《中国的佛教复兴》(Holmes Welch,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1972年他又发表《毛泽东时代的佛教》(Holmes Welch,Buddhism Under Mao.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国内学者近年来对1949年以前的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作出了较多的研究,可喜可贺,但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佛教仍然少有人问津,目前当事人多已老迈,他们的离世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许多史料也因此面临毁灭的危险。到2003年,大陆的中国佛教协会已成立了50周年,但愿国内学者能从此打开研究现代中国佛教的新局面。据我所知,有些美国大学的博士生在大陆收集资料,准备研究现当代中国佛教,实际上也已完成了一些这样的博士论文。
从总体上来说,美国对宗派佛教的研究主要是从教理出发,而他们的佛教史则偏重于社会史的角度。这种研究或者取材于明清小说或民间文学,从中了解切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佛教,譬如余国藩研究《红楼梦》里的佛教,于君芳研究民间文学里的观音形象;或者关注一些佛教圣地,譬如普陀山、五台山等,研究这些宗教场所对于民众的实际影响力。
对于宋以后的佛教史,美国学者的研究多半遵循社会史的方法。特别是对现代中国佛教史,更是需要依靠社会史的研究手段。裴里斯(Arnold Perris)在1986年发表《施食:海峡两岸佛教音乐与佛教的考察》。实际上,对宋以前的佛教史,美国也始终有一批学者强调考察当时中国实际的佛教生活,所以就有这样的著作问世:太史文(Steven Teiser)《中国中古时期的鬼节》(Steven Teiser,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十王经〉与中国中古佛教里地狱的形成》(Steven Teiser,Scripture of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佛教仪式与制度,是佛教社会史研究尤为关心的事情。上文提到的福克(Griffith Foulk)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近些年他们的博士论文也往往涉及这方面的选题,如1996年耶鲁大学有一篇博士论文《〈禅苑清规〉的校注与研究》。
四、儒释道三教关系及其他
儒释道三教关系的研究,与思想史、社会史都有关系。1986年巴雷特(Timothy Barrett)完成博士论文《李翱思想中的佛、道、儒三家》,这篇论文在1992年正式出版(Timothy Barrett,Li ABuddhist,Taoist.or Neo-Confucia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987年切贝尔(David Chappell)编了《中国中古社会的佛道实践》(David Chappell ed.,Buddhist and Taoist Practice in Medieval Chinese Societ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7)。在这一年,乔根森(John Jorgensen)发表论文《禅宗正统谱系:儒家仪式与祖先崇拜在中唐时期禅宗寻求合法性中的角色》 。
最后谈谈美国学者对中国佛教艺术的研究以及汉语佛典的翻译。阿部(Stanley K.Abe)在1991年发表论文《公元五世纪石窟寺的艺术与实践》;1988年卡斯威尔(James Caswell)发表《书写与非书写:新编云冈石窟史》(James Caswell,Written and Unwritten:A New History of the Buddhist Caves at Yungang.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8)。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两部重要的汉译佛典,华森英译《法华经》(Burton Watson trans.,The Lotus Sutra,1993)与《维摩诘经》(Burton Watsontrans.,Vimalakīrti Sutra,1997)。史料方面则有蔡安妮(Kathryn Ann Tsai)译出了《比丘尼生平:公元四—六世纪中国比丘尼传》(Kathryn Ann Tsai trans.,Lives of the Nuns:Biographies of Chinese Nuns from the Fourth to Sixth Centuries.Honolulu:Hawaii University Press,1994)。
从事中国佛教研究的美国学者,既有专治佛教的学者,也有从事中国史的美国汉学家,甚至可能是搞东亚地区研究的专家。从种族上说,他们既可能是美国土生土长的西方人,也有可能是移民到美国的西方或东方学者,甚至是最近才去美国的中国内地学者。这种族裔的多样性,既体现出美国佛教研究极强的国际合作性,也使他们的佛教研究具有相当的活力,特别是在方法论上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国学者借鉴。我这篇文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介绍他们的全部工作,如想进一步了解西方学者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宗教的研究,不妨参看汤普逊(Laurence Thompson)编的三卷本《西文世界的中国宗教:英法德文分类书目》,该书一直收到1995年。
【参考文献】
[1] VICTOR MAIR.India and China:Observations on Cultural Borrowing[J].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31(3-4):61-94.
[2] GREGORY SCHOPEN.Filial Piety and the Monk in the Practice of Indian Buddhism:A Question of'Sinicization'Viewed from the Other Side[J].T' oung Pao70:110-126,1984.
[3] WILLIAM FREDERICK POWELL.The Record of Tung-shan:An Analysis of Pedagogic Style in Ch' an Buddhism[D].Ph.D.di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82;Urs Erwin App,Facets of 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Chan Master Yunmen Wenyan 864-949[D].Ph.D.diss.,Temple University,1989.
[4] ROBERT GIMELLO.Marga and Culture:Learning,Letters,and Liberation in Northern Sung Ch' an[A].In Robert Buswell and Robert Gimello eds.,Paths to Liberation:The Marga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Buddhist Thought[C].pp.371-437.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5] JIANG WU.Orthodoxy,Controvers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D].Ph.D.diss.,Harvard Universit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