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美国的中国佛教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提要】
美国目前是西方佛教研究的学术中心,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中国学者不无裨益。在中国佛教领域,他们与中国学者一样,偏重于北宋以前的佛教史,特别是以禅宗为主的隋唐佛教宗派。而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他们则引入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特别是在明末清初、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出现了较具启发意义的新视野。本文还关注美国学者在“佛教中国化”、“儒释道三教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
【关键词】 美国/中国佛教/佛教宗派

 

    美国的佛教研究是在西欧的影响下起步的,1844年1月美国波士顿《标盘》(The Dial)杂志第四卷第三号上发表了《法华经》的英文节译,题为“佛陀的布道”(The Preaching/of Buddha),这是根据法国学者布奴夫(E.Burnouf,1801-1852年)当时尚未公开出版的《法华经》法译本译出的。1891年美国学者朗曼(C.R.Lanmann)等人在英国“巴利圣典学会”(Pali Text Society)的资助下,出版《哈佛东方丛书》(Harvard Oriental Series),兼带收录佛教研究论著,由此莫定美国佛教研究的学术传统。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美国却已经取代老牌欧洲,成为西方佛教研究的中心。即使是在中国佛教的研究领域,也有相当的学术成果值得我们中国学者了解。
    概论性的中国佛教史著作,迄今为止美国有两部著作较为著名:1959年芮沃寿发表的《中国佛教史》(Arthur F.Wright,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Palo Al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注:1990年芮沃寿还出版了论文集《中国佛教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Buddhism,ed.by Robert M.Somer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以及1964年陈观胜出版的《中国佛教史概论》(Kenneth Ch' en,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4)。中国佛教史可粗分为宋以前与宋以后两大段。北宋以前的中国佛教,高僧辈出,义理宏富。与中国学者一样,美国学者多数也偏重于宋以前的佛教史。不过,他们现在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也是越来越关注,而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引入了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研究视野颇值得国内同行留意。本文分四节略述美国学者在中国佛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他们最近二、三十年的情况。(注:若想了解欧美学者在60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我另外推荐两部工具书:一是法国学者在1928-1958年间编辑的《佛教书目杂志》(Bibliographie Bouddhique,vol.1-31);二是日本学者花山信胜(Shinsho Hanayama)编的《佛教书目》(Bibliography on Buddhism.TokyThe Hokuseido Press,1961),其中也有不少讲到中国佛教的研究,当然研究者不仅是美国学者,或者说当时主要不是美国学者。)
      一、“佛教中国化”问题
    研究中国佛教史,总是会遇到所谓“佛教中国化”的问题,这也同时意味着中国与印度佛教的比较。1973年陈观胜出版《佛教的中国转型》(Kenneth Ch' e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从伦理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学生活与教育社会生活等五个方面,分析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适应与转变过程。而此前出版的欧洲学者许理和的《佛教征服中国》(Erik Zürcher,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Leiden:E.J.Brill,1959),诠释了佛教传入之初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调适的早期历史,该书成为此后美国学者研究此类问题的起点。
    中印佛教之间的比较需要细致的个案研究。梅维恒擅长中印交流史的研究,1988年他发表《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Victor Mair,Painting and Performance:Chinese Picture Recitation and Its lndian Genesi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8),对印度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过程作出了形象的叙述。[1](P61-94)萧邦(Gregory Schopen)是位著名的印度佛教史专家,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他也在反思“中国化”的问题。在他看来,有些现象或许早在印度就已出现,并非是到了中国以后才有的。譬如,虽然中国佛教受儒家的影响,特别注重“孝”,但这在印度佛教也是重要的问题。[2](P110-126)1986年冉云华发表《中国佛教思想的同化模式:印度与中国文献里的“无念”》。隋唐宗派佛教被认为是中国化佛教的典型,海外学者有所谓“隋唐新佛教”的称呼。宗密(780-841年)被认为是华严五祖,同时又是承嗣荷泽神会(684-758年)一系的禅师,他的思想有教禅一致、佛儒一源的倾向。1991年格里高利(Peter Gregory)发表《宗密与佛教中国化》(Peter Gregory,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在佛教中国化这个问题上又添新例。这一年,沙夫(Robert Sharf)完成其博士论文《〈宝堂论〉与公元八世纪佛教的中国化》。
    疑伪经,特别是几部与中国佛教密切相关的经典的真伪,一直是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大事,也与“佛教中国化”问题密切相关。有些经典被公认是中国人的伪作,但也确实反映了中国人在某个阶段对于佛教的认识与需要。布斯韦尔(Robert Buswell)在1990年编辑出版《中国佛教疑伪经》一书(Robert Buswell ed.,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该书研究了《占察经》、《梵网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的真实性。这位编者是美国研究东亚佛教的资深专家,以研究疑伪经《金刚三昧经》的韩国起源而著名。1989年他出版《中韩两国禅意识形态的形成:以疑伪经〈金刚三昧经〉为中心》(Robert Buswell,The Formation of Ch' an Ideology in China and Korea:The Vajrasamādhi-Sūtra,A Buddhist Apocryph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二、佛教宗派研究
    隋唐宗派,是美国同行最为热心的研究领域。若从佛教史的角度来看,从南北朝中后期到中唐前后,大约二百年的时间,是佛教宗派创立与繁荣的时期。1987年美国资深佛教学者威斯坦因(Stanley Weinstein)发表《唐代佛教》(Stanley Weinstein,Buddhism under the T' a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在一定程度上交代了佛教宗派成立的社会政治背景。(注:在唐代佛教研究方面,还有一位意大利学者福安敦(Antonino Forte)值得注意。他在1976年出版了《公元七世纪末中国的政治宣传与意识形态:敦煌写卷S.6502的性质、作者及其功能的研究》(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h Century:Inquiry into the Nature,Authors and Function of the Tunhuang Document S.6502,Followed by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Napoli: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1997年美国青年佛教学者克什尼克(John Kieschnick)发表《高僧:中古中国圣传里的佛教理想》(John Kieschnick,The Eminent Monk: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把宋以前的高僧分成三类:苦行僧、神僧与义学僧,以梁、唐、宋三部《高僧传》资料描述他们各自的宗教生活与日常生活。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中国僧人的生活实态,避免因为宗派的出现而把中国佛教看作是深陷于门户之见而不相往来的群体。
    在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里,禅宗是研究人数最多的一块。众所周知,20世纪对于禅宗研究的持续热情,首先是由于敦煌典籍的出土。其次是因为美国本土禅宗的兴盛,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国大学专门开设禅宗课程。此外,这也与一些日本学术机构——如黑田研究所(Kuroda Institute)、铃木基金等——的积极支持有关。美国学界与日本学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许多美国学者曾经在日本学者门下求学,有的甚至长年在日本工作。譬如,被国际学界公认为禅学“祭酒”的柳田圣山,他的著作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被译为英文,并且还带出了像傅瑞(Bernard Faure)、马克瑞(John McRae)这样目前在美国相当活跃的禅宗学者。(注:德国著名禅宗学者杜默林(Heinrich Dumoulin)也曾接受日本禅学训练。他的著作已被译成英文,多少取得某种经典的地位。1988年英译出版《禅佛教史:印度、中国卷》(Zen Buddhism:A History-India and China,MacMillan1988),1990年又出版《禅佛教史:日本卷》(Zen Buddhism:A History-Japan,MacMillan 1990),在美国已是禅学工具书。1992年他出版《20世纪禅佛教》(Zen Buddhism in the 20th Century.New York:Weatherhill,1992),评述了禅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禅与西方思想的会通。)
    傅瑞师承法国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与日本学者柳田圣山,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论著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瞩目。作为来自法国的佛教学者,他能自如地引用欧陆重量级思想家的著作,如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年)、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使他的著作平添了许多理论色彩。他的禅宗史研究不仅涉及中国,同时也兼顾日本,系统而又有新的诠释。涉及禅宗的主要是以下两本著作:《当下的修辞:中国禅/日本禅的文化批判》(Bernard Faure,The Rhetoric of Immediacy:A Cultural Critique of Chan/Zen 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禅的洞见与溢见:禅传统的知识论批判》(Bernard Faure,Chan Insights and Oversights:An Epistem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Chan Trad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反省了西方的禅的知识构成。他另外一部著作《红线:性欲的佛教维度》(Bernard Faure,The Red Thread:Buddhist Approaches to Sexualit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则涉及到禅修生活的戒律问题。由于他过多地运用西方的理论资源诠释东方的禅宗思想,他的美国同行有时怀疑他的研究究竟反映禅宗古德的思想还是他本人的想法。
    相比之下,马克瑞的研究就显得平实多了。1983年他在耶鲁大学威斯坦因教授门下,完成博士论文《中国的北宗禅》,1986年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北宗禅与早期禅宗的形成》(John McRae,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 an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他在这部著作里想恢复北宗禅的真实面貌,神会虽然把神秀(约606-706年)一系斥为渐教和旁系,但并不能减损这一派系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作者甚至强调,就其顿法而言,北宗禅并不逊色于南宗禅。赖特(Dales Wright)是近年开始受到重视的禅宗学者,主要研究黄檗禅,著有《禅佛教的哲学冥想》(Dales Wright,Philosophical Meditations on Zen Buddh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实际上是借黄檗禅研究,对禅宗作出哲学上的反省。这部著作反映了铃木大拙(D.T.Suzuki,1870-1965年)、沃茨(Alan Watts)之后美国禅宗研究的新进展,试图找到一种适合现代话语的解读方式。
    由于“禅”并非禅宗一家独有,所以,有些论文集也颇能代表他们的趣味与水准。1986年格里高利编了一册论文集《中国佛教的冥想传统》(Peter Gregory ed.,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讨论中国佛教诸宗的禅学贡献。1987年这位学者还编成一部会议论文集《顿与渐:中国思想里的觉悟之路》(Peter Gregory ed.,Sudden and Gradual: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and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7)。詹美罗(Robert Gimello)和格里高利都是治华严宗的学者,两人曾在1983年合编了《禅与华严研究》(Robert Gimello & Peter Gregory eds.,Studies in Ch' an and Hua-yen.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3)。这一年赖依(Whalen Lai)和兰卡斯特(Lewis Lancaster)还合编了《汉藏的早期禅学》(Whalen Lai & Lewis Lancaster eds.,Early Ch' an in China and Tibet.Berkeley:Asian Humanities Press,1983)。1992年,布斯韦尔和詹美罗又编了一部论文集《解脱之道:道谛及其在佛教思想里的转型》(Robert Buswell & Robert Gimello eds.,Paths to Liberation:The Marga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Buddhist Thought.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从总体上说,美国学者的研究兴趣偏重于中唐以前的禅宗,特别是北宗禅,而对晚唐五代的禅宗史,譬如马祖、石头等禅师,美国学者的研究还不很多。除了像上面提到的黄檗希运(?-855年),目前还有一些博士论文涉及这段禅宗史,譬如研究洞山良价(807-869年)、云门文偃(864-949年)等。[3]这一时期的禅师语录也有一些被译成了英文,主要是出于宗教传播的需要,而非学术研究。艾普(Urs App)译介云门文偃的语录,鲍威尔(William Powell)译介洞山良价,华森(Burton Watson)译出临济义玄(?-867年)的语录。禅宗典籍的英译方面,最可称道的当数1967年扬波尔斯基(Philip B.Yampolsky)译注的敦煌本六祖坛经(Philip B:Yampolsky,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the Text of the Tun-huang Manuscrip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该书的长篇序言对中国8世纪的禅学、慧能生平、《坛经》的写作详加评述,不失为一部力作。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