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强调矛盾比较多,所以更多是强调斗争的一面,强调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其实,发展不是对立面的斗争,斗争恰恰是不发展。当然,斗争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但是发展的完成恰恰是靠和谐,靠同一,而不是靠斗争。只有和谐了,同一了,这个时候它才向前发展。这一点中医最明显。中医讲究阴阳协调。保持阴阳协调就是保持一个最好的发展和前进趋势。发展不是在斗争的时候,而恰恰是在不斗争的时候。
我们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那么有没有一个和风细雨的时候?应该有。最好的时候不是东风的时候,也不是西风的时候,而是和风细雨的时候,那个对一切生物最有利的时候。而二分法、两点论的结果却只有两个,非此即彼,这个跟我们把对立同一仅仅归纳为矛盾,或仅仅突出强调斗争有关。其实,在中国人的智慧里边有很多词语能够很好、很简便地把这种关系说得更清楚、更细腻。
既知其二、又知其三
一分为二有个好处,就是使得你对一个笼统的、囫囵的、混沌的那个“一”做些非常明晰的划分。不能只见其一,不知其二;同时,不能只知其二、不知其三。分成对立的“两”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三”以后才是最稳定的。
中国人谈对立的时候,实际上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它分成两种:一个是“两”,一个是“二”。什么叫“两”?中国哲学里面把互相并列的对立关系归类为“两”。“两”就是并存,好比“左右”,左边跟右边完全一样,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完全并列的关系。“两”本来是古代车上的小部件。车子前面有根杆,杆上挂下来卡住马脖子上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两”。为什么叫一辆车呢?这个“辆”实际上就是“两”。在中国哲学里,“二”也是指两个东西,但是“二”是有主从的关系。比如我们说“二把手”,意味着还有“一把手”在上面,“二”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主从关系。
如果要表现对立同一的关系,中国也有很好的词,叫“叁”,还有一个和平的“和”。什么时候用“叁”来说明对立同一的关系?我们来举例子。现在到五一节了,公园门票要涨价,有人反对,于是就开听证会。一方是管理者或资方;另一方是游客。管理者希望门票涨价,而游客则不希望门票涨价。这是对立的两方、矛盾的两方、不可调和的两方。怎么办?我们请一些社会公众人物来。公众人物既不是站在管理者这一边,也不是站在普通游客这一边,而是站在客观、公平的立场上,也就是作为第三方参加听证会。注意,我用了“参加”,这个“参”就是刚才的“叁”,“参”是动词的“叁”。一方要涨价,一方不要涨价;一方是买方,一方是卖方,双方纠缠不清,闹不完。于是第三方参加进来,提出更公允的意见,这叫做“参”。真正的“参”是有自己独立意见参加到对立的两方中去,使矛盾得以解决。大家注意,带“参”的词特别多。比如参加、参考、参谋、参赞、参议等等。
那么,什么时候用“和”来表示对立同一的关系?“和”本来是种乐器,就是那个长短不齐的排箫。由高低不同、快慢不等的音调、音色、音响组合成一个协调悦耳的曲子,这就叫做“和”。再如“和面”:拿一点面粉、一点水放在缸里,面粉是干的,水是湿的,一个固体,一个液体,但是你把它们混合起来,最后形成的东西,它既不是水,也不是粉,同时既有水,又有粉。在这里,“和”的意思就是使对立的双方组合成第三个东西,由对立变成了同一,由二变成了一。
我们说一分为二,这是对的。任何一个事物,它会分成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矛盾的两方面。一分为二有个好处,就是使得你对一个笼统的、囫囵的、混沌的那个“一”做些非常明晰的划分。这叫做既知其一、也知其二。不能只见其一,不知其二。同时,也不能只知其二、不知其三。后面一句话是我加的。此话怎讲?我们说,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这不假,但事情到这还没有完,分成对立的“两”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三”以后才是最稳定的。这跟几何学上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