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陈嘉映译,三联书店,第442页。
[3]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译本,第92页。
[4]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译本,第113页。
[5]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译本,第47页。
[6] 康有为:《大同书》(1901-1905),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第91-92页。
[7] 康有为:《大同书》庚部第十章,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8] 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69页。
[9] 李慎之:《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使命》,《东方》1994年第5辑,第16-17页。
[10]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下),第396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 康有为:《大同书》第1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6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
[13] 梁启超:《论国家思想》,《新民说》(1902-1903),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第2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 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饮冰室文集》第18卷第49页。转引自《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第151页,[美]勒文森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1年),第154页。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
[16]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1年),第154页。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
[17]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1年)第一章,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
[18]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1年),第154页。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
[19]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1年),第155页,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
[20]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1年),第155页,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
[21]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夏晓虹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2] 忻剑飞等编:《中国古代哲学原著选》,第11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2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6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6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2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6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2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6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2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6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28]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1年)第265页,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
[2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6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30] 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转引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6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3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90页,1988年,上海三联书店。
[3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82页,1988年,上海三联书店。
[3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76页,1988年,上海三联书店。
[34]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40页,1988年,上海三联书店。
[35]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41页,1988年,上海三联书店。
[36]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83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37]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95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38]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17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39]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17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40]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89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41]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304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42]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304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43]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305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44]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89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45]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89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46]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96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47] 蔡鼎成:“社会主义之进行,以国家社会主义为手续(手段),以世界主义为目的”,《社会世界》第三十一期,1912年6月15日。
[48] Stanley Haverwas,A Community of Character,p.174.
[49] 梁发:《劝世良言》。
[50] 杨振宁:“近代科学何以没有在中国萌芽?”,2004年9月16日《文学报》。
[51] 陈家兴:“由所谓汉语保卫战说开去”,《文汇报》,2004年9月17日。
[52] 《光明日报》2004年12月19日《老外爱取中国名》。这题目简直是夸大其辞。
[53] 盛洪:“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90年代思想文选》(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5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