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1973年在弗曼大学作了《客观性、价值判定和理论选择》的讲演 ,提出了好的科学理论的特征,也就是评价科学理论是否充分的准则。它们是: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这些准则或属于理智价值评价标准,或多少与之有关。
在库恩看来,第一,理论应当精确,即在这一理论的范围内从理论导出的结论应表明同现有观察实验的结果相符。第二,理论应当一致,不仅内部自我一致,而且与现有适合自然界一定方面的公认理论相一致。第三,应有广阔的视野,尤其是,一种理论的结论应远远超出它最初所要解释的特殊观察、定律或分支理论。第四,与此密切相关,理论应当简单,给现象以秩序,否则现象就成了各自孤立的、一团混乱的。第五,理论应当产生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即应揭示新现象或已知现象之间的前所未知的关系。
在这五条标准中,像精确性主要还是针对事实评价而言的——它在所有准则中最有决定作用,这部分是因为它最明确,特别是依赖于它的预测力和解释力都是科学家尤其不肯放弃的特征。但是,精确性不仅包含量的一致,而且包含质的一致,后面这一点就涉及到价值评价(因为要在不可通约的质之间相互权衡)。况且,在何种程度才算足够精确,又是一个前面所述的价值问题。而且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理论不可能总是按照精确性加以辨别。
5、雷斯彻的八个理智价值评价标准
尼古拉•雷斯彻(Nicholas Rescher)认为,对于任何科学问题,都可以构想出许多答案或理论,但是其中一个明显地优于其他。在这里,考虑“符合事实”显然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充分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科学选择和评价理论的八个指导原则是简单性(simplicity)、规则性(regularity)、一致性(uniformity)、包容性(comprehensiveness)、内聚性(cohesiveness)、经济性(economy)、统一性(unity)、和谐性(harmony) 。这一切显然是价值,是建立或评价理论的基本的认知价值。
上述的种种理智价值评价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1.它们基本上是合理性的,是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所接受的和所能共有的。使用同一张标准表的科学家尽管用其作评价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注意到的,他们的意见往往大体上能取得一致。
2.它们是为理智和理解力提供规范的认知价值。它们基本上是美学的、哲学的、逻辑的。它们为认知探索和结果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方法。
3.它们是客体取向的(object-oriented)价值,而不是主体取向的(subject-oriented)的价值。也就是说,它们与科学探索的对象、材料和结果有关,并非与科学家个人有关,它们与科学家值得称道的坚忍、诚实、正直、合作等等价值不同。不过要注意,科学家在进行理论评价时,易于把与他自己的经历和个性有关的个人评价标准与科学共同体或科学家群体所共有的理智评价标准混合起来。
4.它们是有倾向性的,但又不是绝对的。比如在以简单性作为理智价值评价标准时,我们没有说将永远用较简单的理论替代较复杂的理论,在这种意义上,对简单性的偏爱不是绝对的和断然的。但我们并未许诺给冗长的复杂性以价值,除非它能从其他方面获得补偿。
5. 它们是规定的(regulative),而不是构成要素的(constitutive);即它们是对建构理论或评价理论的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要求,而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本体论的要求。在采纳简单性和一致性作为理智价值评价标准时,我们并未断言世界是简单的和一致的,我们只是要求描述世界的的理论应该如此。我们对理论有这样的方法论指令:在行得通的范围内,选择最简单的假设!
6.个别看来,它们中的每一个并不精确(具有模糊性),因而用于具体事例时可能不一样。当它们一起运用时,彼此之间也有矛盾。但是作为一个系统,它们毕竟都是系统的参数——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的参数。重要的是,要针对不同的理论对象,在它们之间相互权衡,灵活掌握,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不能偏执于一端或墨守于一隅。
7.它们是不完备的、不断发展的。无论是完美的理智价值评价标准一览表,还是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的科学理论,都不过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美好理想而已。
8.它们在理论选择和评价的最初阶段能充会发挥作用,此时也是最需要它们的时期。随着事实证据的出现、多样化和精确化,它们的作用便随之下降。
在科学哲学领域,当前流行的有六种检验理论的态度。它们是:①证实主义;②证伪主义;③约定主义;④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⑤托马斯•库恩的社会学研究;⑥科学推理的检验范式。所有这六种态度都容许科学理论由它推导出的观察事实的推论来检验,看推论是否与观察和实验符合。证实主义、证伪主义和科学推理的检验范式认为,真的观察保证了理论的真理性判断——或者或然真(对证实主义而言),或者可能真(对证伪主义而言),或者就为真(对检验范式而言);而假的观察结果则保证可以作出理论为假的判断。这三种态度基本立足于事实评价,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价值评价。下余的三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反科学实在论的,它们不谈论理论的真假。同时,.价值评价在其中起着比较明显的作用。
三、对科学客观性的“拯救”
客观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独特标识,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意识形态等)和伪科学(占星术、灵学、生物节律说、UFO学、顺势疗法等)的一个重要划界标准。而价值一般则是主观的,或起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人担心,把理智价值标准引入科学理论的评价,便使科学失去了客观性或损害了科学的客观性。情况果真如此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约定“客观性”一词的涵义。在波普尔看来,“客观的”和“主观的”这些词是充满着各种矛盾用法和无结论的冗长讨论的哲学术语。为此,他对这两个词作了康德意义上的限定。康德用“客观的”这个词表示科学知识应该是可证明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念。如果原则上它可以为任何人所检验和理解的话,证明就是“客观的”。康德写道:“如果某个事物对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是合理的,那么它的根据就是客观的和充分的。”波普尔看到,科学理论是决不可能完全证明或证实的,虽然如此,它们还是可检验的。因此,他得出结论说: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就在于它们是能够被主体间检验的(波普尔后来对这种提法作了概括,主体间检验仅仅是主体间批判这个更一般概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或者换言之,通过批判讨论相互实行理性控制概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芬兰科学哲学家赖莫•图奥梅拉(RaimoTuomela)认为,科学的客观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研究领域的客观性:科学审查实在的事物(石头、动物、电子或历史文献等)。其二是,科学至少在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方面是客观的;科学探索的行动者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探索的促动背景是由他们的共同态度(we-attitudes)或共同意向、共同需要、共同信念形成的,而不是由个人特异的希望和进入该过程的个体研究者的想法形成的;科学的研究过程必须是彻底公开的,其中包括(至少在原则上)可重复性。
按照波普尔和图奥梅拉对科学客观性的理解,理智价值评价标准进入科学理论的评价,并末使科学丧失或损害客观性。首先,理智价值评价仅仅是对科学研究的结果即科学理论而言的,它并不涉及或强加于研究领域,研究领域依然如故地保持其客观性。其次,理智价值评价并不排斥事实评价。一方面,它是辅助评价标准,是对事实评价这一根本评价标准的必要补充,使科学理论的评价更为充分、更为全面、更为完整;另一方面,相对于对科学理论最低的(最起码的)要求的事实评价而言,它又是对科学理论的最高的(更进一步的)要求。也就是说,事实评价标准仅要求理论具有正确性,而理智价值评价标准还要求理论具有完美性。由于理智价值评价并不否认事实评价的根本地位和作用,因此并未使科学的客观性受损,科学的客观性至少可以通过理论的日益精确显示出来。最后,从我们对理智价值评价标准的定义和特点中可以看到,它是满足主体间性的,因而是客观的。
如果我们冷静地、深入地考虑一下下述观点,也许可以加深我们对上述问题的理解。第一,客观性是主观的,主观性是客观的;至少后一点确实为真:我疼痛的事实并非不比我重160磅客观。第二,“客观知识”是认知者收集的个人的即“主观的”经验的“理性重构”。现代知识论根源于这种难解的悖论。第三,我们寻求的科学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有趣的、有用的和有价值的真理。换言之,知识、真理和客观性是(或根源于)价值和人的意图。第四,不仅知识、客观性和真理——从而还有方法论——原来是价值,或至少建立在价值的基础上;按照某些人的看法,它们甚至立足于道德理想。无论如何,对知识的追求表达了价值;于是,可靠的和不可靠的知识主张(knowledge claims,其意是“尚未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或“值得作为知识而接受的信念”)之间的差别,好方法和坏方法之间的差别等等,部分地是规范的判断。 尽管我们不见得要完全同意这些观点,但是它们的启发意义却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拯救”或捍卫科学的客观性是必要的,但是不应由此走向所谓的“客观主义”(objetivism)。如果我们真要把客观主义贯彻到底,那就会导致一系列荒诞不经的结果。首先,客观主义导致科学变得毫无意义。假如我们仅仅追求客观主义,仅仅希望得到纯客观的真理,那么我们(作为一个种族)事实上应该把我们的全部理智致力于研究星际尘埃,仅用若干分之一微秒研究我们自己和我们感兴趣的事物(这里包括着选择,选择必然有价值导向),因为客观地讲,人类本身在事物的客观序列中没有宇宙学的意义!显然,没有一个人会接受这种要求。其次,客观主义导致神目观(view of God’s eyes)。人由于种族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和知识背景与主观意向的介入,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因而所获得的观察资料不可能是纯客观的,更何况他在这个世界上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其结果,只有站在世界之外的、全智全能的上帝这位观察者,才有资格“客观”地看世界。这种客观性的概念是神学的,不是科学的。再次,客观主义导致体视镜世界观(stereoscopic view of world)。它要求科学家是冷血的、无感情的、无个性的、被动的,要求科学家用钢作边缘的、高度抛光的体视镜看原原本本的、一点也不走样的世界。谁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起码也是无法达到的理想。
总之,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客观性,而不是在人类之外的所谓客观性(这样的客观性根本不存在,因为客观性是相对于主观性而言的)或客观主义。客观性使科学真正成为科学,而客观主义则使科学非人化和非人性化,从而实际上取消了科学。要知道,没有人就没有客观性;即使以客观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也是人为的和为人的。
参考文献
N.古德曼:新归纳之谜,《科学哲学名著选读》,江天骥主编,武汉:湖北人出版社,1988年第1版。
P. Duhem, 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 Translated by P. P. Wien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U.S.A., 1954, pp.180~218.
威拉德•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第1版,第39~41页。
H.彭加勒:《科学的价值》,李醒民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4~5,105页。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Edited by P. A. Schilpp, Tudo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49, pp.22~25.
转引自郭贵春:《当代科学实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53~54页。
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314~333页。
Nicholas Rescher,Values in Science,The Search for Absolute Values:Harmony Among Sciences,Vo1.Ⅱ,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Foundation Press,New York,1977.
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著作选集》,纪树立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第31~32、37页。
Raimo Tuomela,Science,Action,and,Reality,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5,p.212.
Introductory Books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Edited by E.D.Klemke ed.,Published by Prometheus Books,New York,1980,pp.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