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1)-科技哲学
来源:  作者:蒋劲松  点击:次  时间:2002-02-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三、负面影响的控制和平衡
作为思想观念的科学知识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应该全面禁止科学的发展,因为科学知识的正面价值同样不可否认。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维护思想意识中各种知识和文化传统的生态平衡。一方面,不可因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就以科学技术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唯一标准,要承认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防止科学技术的越界滥用。[22]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文化居于垄断地位的现代社会,在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限制科学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垄断作用,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传统,以保护对人类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的文化多样性。这就意味着,非但不应给科学以特权地位,反而应给予在强势的科学文化冲击下不绝如缕的弱势文化以特殊的优待地位。[23]
在对待传统与当代科学观念的冲突时,应该摒弃直线进化的浅薄进步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优良作风,对科学演进过程中伴随着知识进步而出现的退步保持清醒和批判的头脑,对科学活动中已被取代或者否定的科学观念应该有韧性的坚持和宽容[24]。必须认识到,即使在科学观念上,旧的理念有可能在本质上是正确的,而新的理念反而是错误。这样,才不会对新潮的科学观念不加分析地一味接受,才不会变成观念时尚的追星族,才有可能对流行的错误思想进行抵制和批评。
应树立知识的多元评价标准。正如普特南所说,得到了严格证明的科学命题,并非就不可能有缺陷,并非在科学上就不能得到改进。[25]后现代科学认为,科学知识是真理,但不是全部真理,往往是受到特定意识形态遮蔽的真理[26]。因此,即使对于科学知识的内容本身,仍然可以进行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不同视角的批判。只有通过批判才能得到全面的真理。
劳斯认为,科学实践活动不能自外于政治、伦理的批判。科学哲学应该是对科学事业进行介入和参与的文化研究。[27]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其他方面的要求,如自尊、情感、天人合一的体验等,都可以作为内在要素参与科学实践,以重构科学,建立新的知识和权力联盟。这当然不是说可以用科学实践之外的欲望和价值来代替科学证据,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而是说不能先验地将这些价值当作科学认识论之外的因素排除掉,而是设法通过建立这种价值与已有科学证据之间的紧张关系,来作为我们发现主流科学隐含偏见或不足的线索,或者通过文化其他领域的相应建设以弥补科学知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种多元化精神,要求摒弃真理一元论的观点,容许科学实践中不同立场和观点并存,容忍乃至鼓励另类科学的发展。抛弃了表象主义的知识观,把科学当作与世界打交道的参与和介入性实践活动,认识到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就再也没有理由要求科学实践必须是单一性的,完全可以建立起多元的、反思的科学文化。即使我们仍然坚持现代性的基本原则,这对于我们批判科学主义和西方中心论思想,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建设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现代化也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28]

[参考文献]
[1] N.维纳著,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2.
[2] 金吾伦,科学研究与科技伦理[J],哲学动态,2000 (10 ),4.
[3] 林德宏,“双刃剑”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34-36.
[4] 李醒民,在科学和技术之间, 光明日报, 2003年4 月29日,B4版.
[5] 刘怡翔,科学和技术何以会是双刃剑[N],科学时报,2003-03-20
[6] 刘益东,试论科学技术知识增长的失控(上)、(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39-42,48、2002(5),32-36
[7] 李醒民,就科学主义及反科学主义答客问[J],科学文化评论,第1卷,2004(4),94~106
[8] 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 邱慧 孟强译,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4-77
[9] Joseph Rouse, Knowledge and Power: 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211
[10] Richard Rorty, Objectivity , relativism, and trut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93
[11] 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12] 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 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8-99
[13] 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9
[14]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 后现代状况[M]. 长沙 :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94
[15] 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364-365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3
[17] 达尔文著.毕黎 译注 达尔文回忆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2-93
[18] 保罗•法伊阿本德著. 兰征译.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248
[19] 莫诺著,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偶然性与必然性: 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8-129
[20] 霍金著.许明贤 吴忠超译, 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1992,151-152
[21]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5
[22] 蒋劲松,理智的魔鬼抑或狂妄的天使:科学是否需要监督和制衡?[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1),1-3
[23]张祥龙,给中国古代濒危文化一个避难所——成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建议[N],中华读书报,2001.8.15
[24] 保罗•法伊尔阿本德著,周昌忠译,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52
[ 25] 希拉里•普特南著,应奇译,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7-39
[26] 大卫•格里芬著,王治河译,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5,12
[27] Joseph Rouse, Engaging Science: How to Understand Its Practices Philosophically[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249-250
[28] 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4,283-292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