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SCI、科研评价与资源优化配置(1)-科技哲学
来源:  作者:龚旭  点击:次  时间:2002-01-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 要:我国近来关于SCI的争论,不仅关涉基础研究的评价问题,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科研资源应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本文从概述我国科学界对SCI的讨论出发,介绍国外对SCI功能的认识及其在科研评价中的使用,并对比我国目前存在的误区,进而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基础研究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而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关键词:SCI 基础研究 科研评价 资源优化配置

Abstract: The recent argument over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mong scientists in China does not only focus on issues related to research assessment, but also reveals that scientist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how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basic research should be allocated. The paper outlines two different views on SCI’s function during the argument. B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sage of SCI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it pointed ou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SCI’s function in China. As the ultimate aim of research assessment, the paper suggests, the traditional way of allocating funds for basic research should be improved by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T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SCI, Research Assessment, Allocation of funds for basic research

近来,因我国科学界及科研管理部门的“SCI争论热”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所引发的争论颇为热烈,多位院士的参与提升了讨论的“重量级别”,海外学人的加盟更拓展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SCI的功用到科技期刊的水平,从评价体系到学术规范,从科学自主性到“谁来决定中国基础研究方向”,等等 。实际上,讨论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对SCI本身的认识与评价,讨论所折射出的是广大科学界对我国整个科技管理中深层次体制性问题——诸如科技体制的结构、资源配置的方式等等——的深切关注与反思。作为一名科技政策工作者,笔者试图对这场争论中所涉及的一些论点及相关问题做些梳理,进而对评价的主要目的——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我国科研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谈几点愚见。

一、我国有关SCI的讨论

这场论辩的直接“导火索”是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中愈演愈烈的“SCI热”,特别是SCI能否用于评价基础研究,成为争论的焦点。
倾向于赞成利用SCI进行评价的一方认为,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展示其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SCI提供的数据对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来说,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篇论文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评价手段。应用SCI作为评价标准,能鼓励科研人员以高水平的论文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进而推动“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也可避免我国科研评价中的人为因素或不正之风;而另一方则坚持,由于SCI本身固有的缺陷,因而不能或不宜用于某些具体学科(如基础分类学、高能物理等)的评价,即使在某些学科领域可以使用,至多也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或补充性评价工具。况且,发表论文不是科研的最终目的,若将SCI作为主要的甚或唯一的评价手段则是本末倒置。他们还担心,近年来我国的“SCI热”事实上已经助长了科研中的浮躁风气和功利性趋向,也是行政人员过多干预科研评价、“外行领导内行”的表现形式。
可以看到,上述双方的出发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热切盼望我国科学事业能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双方的观点触及了评价的核心问题,即为何评(评价的目的)、如何评(评价的方法)、谁来评(评价的主体)和评价谁(评价的客体)。要开展科研评价,必须事先明确这几个基本问题,其中,评价的目的是问题的关键。

二、SCI与科研评价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开展基础科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科研的总体水平,促进基础研究多出成果、出人才。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法,科研评价必须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有利于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有利于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围绕科学研究所开展的评价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本身的规律与特性。然而,正是基础研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结果多重性、渐进积累性、可转移性等特性,给评价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使得评价的结论往往难以取得共识。因此,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同,主要方法有同行评议、回溯分析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经济计量方法等等。
让我们来看一下国际上对评价基础研究所用方法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后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研究理事会曾分别组织专家对科研评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中,迄今最重要的、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人所肯定的仍然是同行评议方法。研究方向的确定、资源的分配、论著的发表、荣誉的授予等等,都离不开以科学共同体为主体进行的同行评议——科学家始终在对科研的重要性和质量作出评判(无论对自己的还是对别人的),而“其他方法只是在同行打分评审中偶尔作为证实的手段而采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还指出,文献计量学方法(包括对SCI的使用)更适合于评价科研机构或大量科学家的集体,而不适合于评价研究人员个人,更不能将不可比的数据进行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研评价工作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由政府组织的评价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为对象的,并将评价作为决策的重要手段。对管理部门的评价主要对象包括国家的整体科研实力、宏观科技政策、大型研究计划等,以改善投资水平,优化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及时调整政策。美国国会于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要求资助科学研究的联邦机构必须开展绩效评估,以提高资助效益,增强起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日本、德国等国也成立了专门的评价机构,独立地对本国管理部门的科技政策和科研机构进行评估。
在作为决策辅助手段的科研评价中,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期用翔实可靠的数据和合理的定量分析,为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这方面,SCI作为一种实用的定量指标和评价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工业与科学技术部的工业经济局(BIE),曾于1995年对该国的科技体制和科学研究水平进行了评价。对其科研活动的绩效评价主要根据1981-1994年SCI数据库中的指标,通过对科学论文与引文进行国际比较以及对合作论文的考察,分析该国在若干学科领域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国际合作状况(包括与不同地域、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合作),进而对国家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估。此外,这项工作还研究了澳大利亚在一些主要学科领域基础研究的实力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可能原因。
但目前,我国在宏观科技政策方面的评价工作还很薄弱,对一些必要的基础数据的积累也较缺乏。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国利用SCI开展科研评价的主要对象恰恰更多的是发达国家认为并不适宜作为评价对象的研究人员个人。而且,尽管评价工作常常由行政人员和科学家共同承担,但往往由行政人员起主导作用,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最为人所诟病。另外,各种奖励的审评、职称的评定、人才的选拔等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且不说这些评定中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评审选拔中“公关”的作用也是心照不宣的。尤其是,奖励往往是以能够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为条件,这一错误导向致使一些人盲目追求论文数量,滋长了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些做法遭到许多科学家的激烈反对,也直接影响了SCI在我国的声誉。
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正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科研资源的配置和科学家积极性的调动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评价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值得认真研究。因此,明确评价的目的、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规范评价的程序等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通过评价工作,也可反映出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及管理的总体水平和科技管理体制的特点。

http://www. sts.org.cn。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