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维度与“人态”维度的统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总 结全球可 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十余年和国内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二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对发展问题的 深刻体认。它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发展认识的新突破,是导引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的 指导思想。其中,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内在的基本原 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 调发展,而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传统发展观中,既然人的物质满足是 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那么一切自然资源都只有为人类服务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开 发自然,征服自然,把人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就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最终表征。表现在哲学 思想上,自然则只有“为我”的价值即工具价值,而没有“自在”的价值即内在价值。但是 ,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菜园”,而且是人类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 类不仅是自然的享用者,而且是自然的看护者。手段性和目的性的背离使人类在追求经济增 长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类从自然所获得的收益大约只是代价的四分之一而已。传统发 展观把追求GDP增长等同于发展,迫使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能不贪得无厌、 竭泽而渔式地掠夺眼前的资源,以满足当前这一代人的需要而无法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 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是传统发展观的必然结局。因此, 当前的生态危机与其说是自然失衡的表征,是“天灾”,毋宁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对峙 的反映,是“人祸”,是“以天灾形式出现的人祸”。或许人们对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种种 代价的分类和分析还有一些歧见,但人们颇为一致的看法是:传统发展观最大弊端在于使地 球伤痕累累。沉重的教训使人类明白: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环境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无论人类多么渴望发展,没有可持续性的环境、资源、生态,就没有可持续性的经济社会 发展。因此,我们应“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体”。②
然而,当前人们在谈论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似乎普遍忧患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悬置了“人 态”——人的精神生态、人格生态问题。往往只看到环境的恶化,却没有注意到人的恶化与 边缘化,这是极其肤浅的。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 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当功利尺度、 效率尺度被推向极端时,就必然忽视把人的终极价值作为目的的价值尺度,导致对精神价值 和人类情感的冷落。其实,人的问题是社会的根本问题,环境问题归根到底仍是人的问题。 人如何对待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如何对待自身。
科学发展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互为逻辑的前提入手,立足于 人的维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立足于自然的维度来衡量 人 与人的关系,因此是一种环保主义的价值观;立足于从共时态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求 实现当代人之间在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上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立足于从历时态来看待人与自 然的矛盾,要求实现代际之间的持续发展,既不能以未来人未在场的理由来满足在场的当代 人的需求,进而大肆掠夺资源,污染环境,也不能为了留待未来人足够的自然资源而压制当 代人需求,牺牲当代人的直接利益和人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 的矛盾关系时,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 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③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发展原则上实现了生态维度 和“人态”维度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7.52.
②姜建成.科学发展观:当代性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J〕.学习论坛,2006,(1):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