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比較朱子與王阳明的「格物」義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4.  結語:朱子與王陽明「格物」義皆可通向人文化成世界 

儒家重視人文化成的世界, 物理世界是中性,若剝落道德心的照察,世界只是平寂地存在,不能發展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甚至科學,沒有人倫價值的世界更沒有歷史、文化。然而儒學在具體的生活上怎樣實行,先秦時《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已有清晰的實踐的理論和指引,系統性強,使學者容易掌握。朱熹喜言《大學》,尤愛《大學》的架構性,更為《大學》作註。亦是為人文化成世界作指引,使人可以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有理可循。朱子轉向以格物窮理,來磨練修養工夫,對於現代人則容易引起共鳴,特別是道德意識薄弱的人,朱子學尤為親切,對於不能相應道德本心的人,朱子是一大貢獻。 

朱子從客觀外在性的認識論上說存在的「性即理」系統,王陽明從道德內在性,存在地呼應的「心即理」系統。在儒學「仁義內在」的角度下,王陽明學是依儒學一貫宗旨,朱子學則未能相應。若在工夫修養方法的普遍性上說,朱子的方法,有客觀的義理可循,較適合一般人的氣質,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相對於朱子的方法,王陽明的修養方法以良知的內在超越性為主,一般人較難掌握;若不是真正了解本質工夫的真實義,更容易被誤解而誤用,反而造成對儒學的傷害。 

所以從教育的立場上,朱子的方法「格物窮理」是「正宗」,他的方法學比較平實,有方法可依,容易跟得上,廣泛地教做人之道,從具體的生活展開,井然有序,有條不紊,適合一般人。所以牟先生說﹕「朱子是學人之學之正宗,而非內聖之學之正宗。」(註十四) 同時朱子以讀書、講學為重點,在弘揚教義上,整理文獻、講解文義,自有其價值。況且朱子學不是平寂地存在,更能對發展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甚至對科學亦有其價值。尤其甚者,對人倫價值的世界、歷史、文化有傳承的作用。 

雖然如此,王陽明之學「格物致知」,才是體驗生命自我真實化的過程。透過良知自我震動而呈現,不假外求,在自由意志的自動、自主、自律下,無條件地實踐道德。才是本體明白,天理流行的真正工夫。故王陽明說﹕ 

聖人無所不知,只是知箇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箇天理。聖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箇天理所在,便去盡箇天理;不是本體明後,卻於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註十五) 
 

王陽明所教的致良知簡易工夫,是由本體所生起、呈現,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表面上,王陽明理論好像過於簡單,忘掉氣質、物慾的困擾。其實,王陽明並非不知氣質、物慾的困擾。在日常生活中,意念行為不是一定自然地依循良知所作的價值判斷,若要意志完全依良知自覺地自定價值取向,指導行為亦要靠自覺努力而為。此「致」亦含有「復」的意思,以向前推致時是克服氣質病痛的工夫。王陽明說﹕「聖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地便罷。」(註十六) 惟王陽明的義理系統直契先秦孔、孟的工夫心法。在儒家一脈相承的義理脈絡中,,堪稱是系統的傳承。 

在聖人的角度上,可以在當下的一念心,反身而誠,亦是通向人文化成的世界。但在現代的教育中未能廣泛地被接受。若以孔孟心性學,王陽明即依孟子性善論再發現,而又不離其宗,朱子偏離了「仁義內在」的宗旨。但朱子為學工夫的嚴謹與系統性,可助儒學發現,及補王陽明的不足,是好的輔助方法。 

故朱子與王陽明的義理若能互相配合,把握道德主體的呈現,配合涵養與進學的助養工夫。這樣既可減少爭拗,又可互相協調,效果相信會更好。在學術上朱子與王陽明的義理系統各有精彩。牟先生說﹕「朱子之系統亦自有其莊嚴弘偉處,……此兩系統一縱一橫,一經一緯。經之縱亦須要緯之橫來補充。」(註十七) 若能以王陽明學的系統為縱為經,以朱子學的系統為橫為緯。即從自性的本質為方向,由正心誠意出發,配合個人涵養工夫及格物窮理的學習態度,以求提升自我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註釋 

註一:《朱子文集》卷五十八〈答黃道夫書〉。

註二:《朱子語類》卷五。

註三:「性之動」不能解釋為性自己之動。在朱子的思想體系中,性是不動的。

註四: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第十八講,頁419,註9,「方向倫理」 德文Richtungsethik。據云Muller所述為海德格的意思。

註五: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第十八講,頁419,註10,「本質倫理」 德文Wesensethik。

註六: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頁48。

註七: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頁8。

註八:《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

註九: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頁360。

註十:《傳習錄‧下》。

註十一:《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

註十二: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頁224。

註十三:「道德的形上學」由道德實踐而証天道,認為道德的活動即是宇宙的生化,亦可反過來說宇宙的生化即是道德的活動,即宇宙生化的創造活動乃是呈現道德的義意與價值,對一切存在有一個理論的說明。

註十四: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頁41。

註十五:《傳習錄‧下》。

註十六:《傳習錄‧上》。

註十七: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頁59。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