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注释]

(1)《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第23一24页,齐鲁书社2001年版。

(2)《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载《四川大学学报》1975年第4期。

(3)《中国古代文化》第121、245页,(台湾)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

(4)《中国思想的渊源(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第26一30页,(New   York)Alfred  A. Knopt.  1989.

(5)《孟子·告子下》。

(6)《礼记·礼运》。

(7)同上。

(8)同上。

(9)《孟子·万章上》。

(10)《陈亮集·问答》,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12)《左传·文公十三年》。

(13)《孟子·万章上》。

(14)《左传·裹公三十一年》。

(15)《孟子·离娄上》。

(16)《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17)《孟子·尽心下》。

(18)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其时确为战争频仍,动荡不已的无道之世。

(19)《论语·泰伯》,同书《宪问》亦记此语。

(20)《论语·公冶长》。

(21)以此分析孔子对历史文化的态度,显非创新性的突破,而如其自述那样是“述而不作”。不过,这“述”又绝非因循守旧,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了的社会现实及超越现实的观解所作出的诠释或阐述。

(22)《论语·泰伯》。

(23)《论语·八佾》。

(24)《论语·为政》。

(25)《史记·五帝本纪》。

(26)《论语·泰伯》。

(27)《论语·卫灵公》。

(28)李瑞智、黎华伦这二位“从政而资深”、且对东西文化均有相当了解的澳大利亚人曾对之评曰:孔子很早就对法治和德治“作如此明确的阐述,以及贯穿中国历史的反反复复的儒法之争,使人们深深意识到德治和法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联想当代人们对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反思,可以提醒人们,它的所作所为靠的是一个德、法并重的政权。”当然,这种认识,“今天在西方是难以理解的。”又说:中国重“德治”而使法家失宠的事实“向中国人民显示,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制度,不是一架僵化的机器,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这一机体的细节难以驾驭,这就表明它具有整体性和条理性,而这种整体性和条理性是内涵的本能特性,非法律所能强制。”(详参李、黎二氏著《儒学的复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9)《论语·颜渊》。

(30)《论语·季氏》。

(31)《论语·季氏》。

(32)《论语·学而》。

(33)《论语·公治长》。

(34)《论语·为政》。

(35)《论语·颜渊》。

(36)《论语·尧曰》。

(37)《论语·先进》。

(38)如《论语·颜渊》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书《子路》记孔子之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39)《论语·泰伯》。

(40)《论语·子路》。

(41)《论语·雍也》。

(42)《论语·学而》。

(43)《论语·述而》。

(44)《论语·卫灵公》。

(45)《论语·里仁》。

(46)《论语·泰伯》。

(47)刘向:《战国策·叙录》。

(48)《史记·天官书》。

(49)《孟子·梁惠王下》。

(50)《孟子·滕文公上》。

(51)《孟子·梁惠王下》。

(52)《孟子·梁惠王下》。

(53)孟子所述的史事,未必尽皆真实,有的或许还加上了他的夸饰之辞,然多有自古以来口耳相传的传说作为依据,故而笔者将之称为对古代史事的“追述”和描绘。

(54)《孟子·离娄上》。

(55)《孟子·公孙丑上》。

(56)《孟子·离娄上》。

(57)《孟子·离娄上》。

(58)《孟子·梁惠王上》。

(59)《孟子·滕文公上》。

(60)《孟子·滕文王上》。

(61)《孟子·尽心上》。

(62)参阅《孟子·公孙丑下》。

(63)《孟子·滕文王上》。

(64)《孟子·梁惠王上》。

(65)《论语·子路》。

(66)《孟子·公孙丑上》。

(67)《孟子·尽心上》。

(68)《孟子·尽心上》。

(69)《孟子·梁惠王上》。

(70)《孟子·梁惠王上》。

(71)《孟子·滕文公下》。

(72)参阅《孟子·公孙丑下》。

(73)《孟子·离娄上》。

(74)《孟子·尽心下》。

(75)《孟子·尽心下》。

(76)《孟子·离娄上》。

(77)《孟子·梁惠王下》。这使孟子的“王道”多少有了点古代民主意味。

(78)《孟子·梁惠王上》。

(79)《孟子·梁惠王上》。

(80)《孟子·梁惠王下》。

(81)焦循《孟子正义》卷四引东汉赵歧解“人和”之语。按,《孟子·公孙丑下》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

(82)《孟子·公孙丑上》。

(83)《论语·雍也》。

(84)《论语·述而》。

(85)《孟子·公孙丑上》。  

(86)《孟子·告子上》。

(87)《孟子·滕文公下》。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