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利物并重”的人文理想。《老子》哲学表面看似以探究天道自然为宗,但其实旨仍在人生。“有通生之德,故字之曰道。”(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故有“道生万物”之旨。在《易传》中,“生生之谓易”的重生思想也贯彻其始终。
“生”,《说文》释其为:“进也,象草木出生于土。”意指自然万物的滋生成长,后也指人的出生成长。《系辞上》曰:“生生之谓易。”孔颖达疏曰:“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续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周易正义》卷十一)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生生不已,这就叫“易”。《系辞下》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化生万物,生生不已。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这里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老子》所说的“一”,在《系辞》里称之为“太极”,“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同时,从两者对个体生命的专注中,也可以看出其相通之处。《老子》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即认为个人的身体比天下更重要,宁肯不有天下,也不肯轻用此身。而《系辞》中的安身崇德、蛰以存身的思想正与《老子》一脉相通。《系辞下》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的实用价值也就在于重生保身,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周易》总的思想是“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人们不仅要“修业”、“广业”,而且还要“崇德”、“进德”,最终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这就是《周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贲·彖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不仅讲“重生”,也讲“利物”之德,十分强调自然万物的作用。因为,首先卦象都是取法自然的产物。《系辞下》认为:“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自然之性如此,万物之性亦如此。这种思想承继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即效法自身的样子,亦即自然而然。《老子》第一个提出了“天地万物乃自然生成”的观点,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自然之道”运行的产物,要达到人的本然状态,就必须返回自然之中,效法自然,尊重自然。这种对自然本性的确认,实际上是对人自身本性的回归。追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的理想境界。“重生”与“利物”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重生”才会更好的“利物”,“利物”也才更利于“重生”。《系辞下》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正是因为有了万物,人类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精彩,所以更应该注重一切生命的存在。
《老子》中“重生”的思想表现了其热爱生命、执着现世的精神。《老子》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其中无疑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宗旨。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特征。《易传》亦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系辞上》)充分肯定了人在现实世界的生存价值。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因此要珍视现世的一切,以达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美好境界。《老子》与《周易》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9.黄兴涛译.
[2]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A]. 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109.
[3]唐明邦.试论《周易》经传文化内涵之时代差异[A]. 国际易学研究:第五辑[C].朱伯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
[4]李镜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54.
[5]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87-288.
[7]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1996. 69.
[8]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1996.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