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略论《周易》史观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周易》史观中的历史动力问题

    在把握了《周易》关于历史演变的方式之后,其关于历史演变的动力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关于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在中国古代最具影响的无疑是阴阳五行说。《易经》中并无阴阳字句,而春秋时期的人解易亦无“阴阳”称法。以“阴阳”观念解《易》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这并不能说明《易经》本身没有阴阳思想。《庄子·天下》评论“六艺”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由此可知,人们虽不知道用“阴阳”二字来阐释《易》,但是阴阳思想则早已存乎《周易》之中。

    以阴阳观念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始于西周末年的史官伯阳父。他以“阳伏不能出,阴迫不能蒸”来说明当时的地震。至老子,发展了春秋时代的阴阳说,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解释天地万物的性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是典型的以阴阳二气来解说万物生成的思想。

    与上相类似,《易传》也明显运用了阴阳变易的观念来解释《易经》的原理,来解释世界发展、历史变迁的动因。《说卦传》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认为易理应该是从天地人三方面来进行分梳。这三者的核心是天道,天道运行的抽象概括又是什么呢?就是“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使得天地得以定位,宇宙万物得以滋生发展。人类通过效法这一天道,从而获得演进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妨说,《易传》所说的“阴阳”已上升为宇宙间相反相成的两种根本力量。或者说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了。

    从筮法的层面而言,《彖》《象》二传,提出阴阳刚柔说,解释卦象和爻象,如《彖》解释《泰》《否》两卦的卦象时说:“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这里的“内”是指下卦,外则指上卦。《泰》卦乾下坤上,所以称“内阳而外阴”;《否》卦乾上坤下,所以称“内阴外阳”。又因为阳为刚、阴为柔,阴阳有上下往来的特性(如《随》卦说:“刚来下柔,动而悦,随。”)因此,《系辞》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认为阳气为清为刚,是往上升的;而阴气为浊为柔,是向下沉的。正由此特点,我们才得以解释为何《泰》卦的卦象是天地颠倒的(“天”下“地”上),因为“天”在下即阳气在下,处下的阳气则往上升腾,与在上而往下沉潜的阴气就得以相交,阴阳相交则万物生,所以叫泰。反之,《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阳气与阴气各走其道,不能相交,故而万物蔽塞,叫否。《小象》对乾坤两卦的解说也是依据阴阳学说。其解说《乾》卦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解释《坤》卦的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把自然、人生的变化发展原因,归至于阴阳两气的作用。

    《系辞》发展了《彖》《象》的阴阳说,对卦象和爻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释。“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系辞下》)而《系辞》对乾坤两卦性质的解释也是贯穿着阴阳思想的:“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阴阳说明乾坤的性质,言下之意则指阴阳乃八卦之母,六十四卦之母,以至万物之母。是阴阳消息推动着宇宙人间社会历史的种种变化。所以,《系辞》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段将《周易》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一阴一阳”,就卦画而言,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都是一阴一阳。就乾坤两卦以外的各卦而言,皆由阴阳二爻所组成,也是一阴一阳。就六子卦而言,震坎艮为阳卦,巽离兑为阴卦,相互对立,是一阴一阳。就六十四卦说,由三十二个对立面构成,也是一阴一阳。总之,离开阴阳,就没有六十四卦,就没有《周易》。就卦爻变化说,老阴和老阳互变,本卦成为之卦,此为一阴一阳,在一卦之中,刚柔上下往来,也是一阴一阳。可见,离开阴阳变易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法则。故《说卦传》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认为宇宙的生成变化、社会历史的更迭等等都无不深受阴阳二气的左右,作《易》者正是体察了其中的奥妙所在,才创立了阴阳八卦学说,并提炼出简单而伟大的“阴阳变易”法则。

    《系辞》将世间万事万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都概括为一阴一阳。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刚为阳,柔为阴,见为阳,顺为阴,明为阳,幽为阴,进为阳,退为阴,辟为阳,阖为阴……总之,不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人生的历史,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面,对立的事物如同卦爻一样互相变通。如日月有推移,寒暑有往来,行动有屈伸,处境有穷通。然而,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周易》史观中关于历史动力的问题,不仅仅是以“阴阳互动”为动力,此外还夹杂了些“圣人”史观。“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系辞下》)这段话一方面肯定了社会历史的不断进化性,另一方面则认为这些历史的进化,其动力是圣人而不是阴阳二气。是一种圣人历史观。但总体而言,《周易》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主要还是以阴阳这一对矛盾来解释。      

 

参考文献:

    [1] 胡朴安.周易古史观[M].无求备斋易经集成[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2] 施炎平.《周易》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J].周易研究,1992,(1).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