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各种传统《易经》文献的外文译注工作将会得到加强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互动趋势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古典文献学者自然就肩负着让本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进而影响别国的重任。对于其他国家学者而言,要接受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学习中国的各种儒家典籍,这其中当然要包括各种易学文献在内。据笔者所知,全世界的易学组织不下于七十个,这充分说明易学研究在21世纪的前景是广阔的,《周易》文化的传播显然有助于促进全人类的文明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易经》传统文献的各种外文译注,将会成为精通各种外语的部分中国学者的主要用武之地。我们相信,本国学者对易经文献的外语译注,必将在译注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比之外国学者的译注本更有长足之处。据笔者所知,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易学文献的外文著作,既有《易经》本身的译注成果,也包括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外文翻译,如刘大钧、林忠军先生注译的《周易传文白话解》被翻译成英文版,《易经全译》还被翻译成法文版。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外易学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易学事业的发展。另外,随着信息科学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这一传播手段也有助于加快外语译注的工作进程,使易学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以上,我们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就21世纪(尤其是前20年)易经文献的研究趋势,谈了个人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当然,从事易经研究的文献学者,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决不只是体现在以上五个方面,诸如历代易经文献的辑佚、编撰、辨伪、版本的重新考订等,虽然20世纪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待于继续深入全面的探讨。我们期待更多的易经研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参与到这种讨论中来。
参考文献: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单淑卿,张春玲,等.中国经济文献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4]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谢玉杰,王继光,等.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6]张伯元.法律文献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冯浩菲.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J].学术界,2000,(4).
[8]冯浩菲.试论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J].文史哲,2002,(1).
[9]刘大钧,林忠军.周易古经白话解[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10]刘大钧,林忠军.周易传文白话解[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1]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6.
[12]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3]庐松安.易庐易学书目[M].济南:齐鲁书社,1999.
[14]山东省图书馆编.易学书目[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5]周止礼.易经与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