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受着中国哲学深刻影响的中国艺术,所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的感受,……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不是对象、实质、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从‘阴阳’、‘和同’到气势、韵味,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李泽厚《美的历程》)使得中国绘画走着与西方绘画迥然不伺的实践道路;因为中国确实存在独立“内在生命意
兴的表达”的特有的形式一书法。宋元以后,由于身兼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的文人涉足于绘画,中国画也为之一变,书画合一,图字兼重使独特的中国绘画更具风采。
对艺术创作来说,在“如何表现”和“表现什么”这两者当中,前者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它的美学价值不在于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在于它的表达“方式”。中国画正是这样舶。“松”、“竹”、“梅”、“兰”是中国画家喜欢选用的题材,而且历久不衰,这在世界美术史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其中主要原因可能要归结前面所提到的“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上了。这正是中国画家借用某种内容(松、竹、梅、兰)来发挥其独立表现手段(书法》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如元代画家赵孟頫所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中国画家在完成自己作品时多不称之谓“画”,而称之为“写”,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中国论述笔法的著作汗牛充栋,不能尽述,这里可举汉代书家蔡邕一段话: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这段话说书法始于自然,取自然之象,效仿阴阳之性,刚柔之态,交错变化以生无穷之形。明确地讲出所说的“笔法”正是《周易》阴阳变化亦即矛盾变化的道理在书法中的运用。
《说卦》云:
“观变于阴陌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致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故《易》六画而成卦,分刚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刚柔变化之理是中国书画中笔墨的主要依据,我们常说:“书法有二,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上面这些话中,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笔法中要阴阳(刚、柔);二是迭柔刚而成章。常听有人说:“书法、绘画要有笔力,要做到‘力能扛鼎’,‘力透纸背”等等。这里所说的“力”,其实只是一种阳刚之力,它和我们所说“迭用刚柔”之“力”有着根本不同。中国书画一向反对只有刚力的“火气”、“霸气”。独阴不长,独阳不生,於是中国书画中提出“棉里针”的柔中带刚的最高要求,我们在较成熟的画家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这种笔墨体现的。刚柔迭用的第二个意思,是每一幅成功的中国书画作品中,大从满幅小至一笔都要求有阴阳对比和阴阳的统一和谐,这往往是通过刚、柔,虚、实,方、圆,浓、淡,枯’、湿,开、合,平、奇等等诸因素,在满幅画中多层次“迭用”来完成的。简单到可以用“阴”、“阳”二字;复杂到不可能尽述。历代画家以此获得成功者实不乏其人。说小到一笔中也要讲“阴、阳”,这也是西方所没有的。我们中国书画在最基础单位的一个“点”时,也要有“落、起、走、住、叠、圆、回、藏”
八种刚柔不同的运笔之法,不可轻率一点了事。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迭用刚柔而成章的问题(即《说卦》中“故易之六位而成章”),知道笔墨分刚柔是书画家最基础的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刚柔变化取得笔墨和谐将“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得以陈述才是艺术家的使命。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说:“夫画,天地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周易》古经中以爻画的形式组成八卦及其六十四.卦,在排列的结构不同中所出现的形与质的变异,来揭示宇宙万物的变化。王弼说:“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易略例》)
《周易》讲阴由二气交合为生成万物的开端,也是书画家创造出净化了的笔墨审美趣味和理想。那么,创造这样笔墨是否需要什么条件呢?小畜,是一阴与五阳的卦,它表示出阴弱阳盛难以交合,显出一种不平衡。阴欲离去,阳则止阴而积畜,称卦名《小畜》(畜,止也。)小畜的卦义,既为阳止阴使之不离去;又为一朗积畜自己的力量以逐渐达到与五阳平衡,实现对立相合而统一。在卦的《彖传》中说广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开始时,因阴阳力量不平衡难以相聚合呻阳气往上升,不能与阴气凝结而成雨。于是风将云“启我西郊”吹向东,云虽密而时雨不至,万物也就不能光大生息。后经初、二、三、四、五、上六爻的发展变化到达一卦终了时,阴气畜而达到与阳气平衡,实现了对立面的中和统一,二气便凝结成雨,故上六云:“既雨既处”。从这一卦例看,《周易》通过卦爻的变化阐述阴阳二气纲组交合的道理。所谓聚则生,离则死。《乾 彖》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是我们的先哲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所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最稳定的因素,也是中国丹青家苦思冥想的问题所在。
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形成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在中国,从历代和当代大量的书画作品中,所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心态一拍即合,正好表明了积淀在和体现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的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是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因此,就不能忽视塑造这一伟大民族和其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哲学,特别是《周易》的作用,这不单是一个历史课题,本身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只能是一个中国画家在回顾这些古迹斑斑的历史印痕中,对中国绘画与《周易》的关系所做的一些凤毛鳞爪的论述,请各位才华横溢的思想家给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