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六、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


    王夫之作为宋明道学的集大成者,对宋明易学及其哲学都作了总结。他继承了气学派的传统,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从而在哲学上提出了阴阳实体说,即以阴阳二气为天地万物的本体;以气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解释天地万物变化的法则,并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古老命题纳入气本论的体系。阴阳二气说是王夫之易学的纲领,也是其本体论的核首先,他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认为卦爻象所以有刚柔之分,有吉凶悔吝的不同,皆基于朋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阴阳为体,刚柔即卦爻象为用,所谓“阴阳刚柔互言之,在体曰阴阳,在用曰刚柔”(《周易内传·说卦》)。“在体曰阴阳”,即以阴阳二气为刚柔爻象之体。阴阳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有二物”,就其未凝聚说,无形可见;就其凝结为形象说,则各有其质的规定性;就其交合而不可分离说,则浑而为一;就其各有清浊、虚实、大小等差别说;则为二;就其差别表现为性情功效说,则统称之为刚柔。有此阴阳二气之体,方有刚柔爻象之用,此即“体有用而用其体,岂待可用而始有体乎!”(《周易内传发例》)所以,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乃圣人画卦立象的根据。总之,以体用范畴解释阴阳二气同卦爻象的关系,是王夫之以气解《易》的基本原则。例如其对乾坤两卦的解释,阳气舒畅,主运动,贯穿役使一切有形质的物体。故其性刚健;阴气凝结,成为坚固的形体,但其变化听从阳气的指挥,故其性柔顺。乾坤两卦的卦义就体现了二气的德性。此种观点即以阴阳为体,乾坤为用,所以他说,“阴阳实体,乾坤其德也。”(《正蒙注·乾称》)
    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不仅是卦爻象的本体,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之间,凡有形有象的东西,自雷风水火山泽,以至蛹孑萌芽之小,从未成形到已成形,都是阴阳二气的产物,总之,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别无其它,所以说:“阴阳二气充满大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正蒙注·太和》)由于二气各有其性能,所以天地万物的性情和功效也各有差异。阴阳二气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其聚散、消长、变化日新,神妙莫测,而六十四卦之变易,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在于此。这就是《正蒙注·太和》所谓:“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动静夫阴阳。而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其存在和变化都依赖于阴阳二气。 
    以上所述,是王夫之气本论的大致轮廓,可以说是对以前易学中气学派世界观的总结。:但从易学史上看,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还着重阐发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其一,阴阳实有。王夫之提出“实有”说,论证阴阳二气的客观实在性。首先,他以“诚”解释“实有”,进而解释阴阳二气为实有。所谓“诚”,是说自然如此,本来如此。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所谓虚假,都可以称之为“诚”。而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二气相互融合,相资相济,使宇宙广大而长久;阳健阴顺之性乃气所固有。总之,阴阳二气的存在及其性能和变化,皆自然如此,既非虚无,也非人为,所以有其客观实在性,此即“阴阳有实之谓诚”(《正蒙注·太和》)。其次,他以体用范畴论证阴阳二气是实有的。认为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有体和用两方面,体规定其本质,用规定其功效。阴阳二气为其体,其健顺,屈伸往来为其用。体用相函,互相依赖,皆为实有,此即“体用胥有而相须以实”(《周易外传·大有》)。通过其功效即知其本体为实有。如冬寒夏炎,其功效明显可察,表明冬夏之体即阴阳二气乃实有之物。最后,他以物物相依论证阴阳实有。天地万物皆相依而生成,相依而存在,既然相依,其所依者必真实不假,有其规律。如人类依食物扣饮料而生存,粮食依土地而生长,饮料依水而合成,此即“物物相依,所依者之足依,无毫发疑似之或欺”(《周易外传·无妄》)。因此,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也是实有,并非虚妄。这就从肯定个体的客观实在性出发,论证了阴阳二气为客观存在的物质。
    其二,阴阳无增减。王夫之重新解释了张载以来的气无生灭论,阐发为阴阳二气无损益说。他认为,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是自足的,屈,于此而伸于彼,其总量无增减损益。此即其所说:“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正蒙注·太和》)“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则有屈伸而无增减。”(《周易外传·系辞下》)所以“易言往来,不言生灭”(《周易内传·系辞上》)。人物之生死,只是表示阴阳二气互相屈伸往来,作为人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并无生,灭,此即“生非创有,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同上)。也就是说,阴阳二气
不因个体的毁坏而消灭,个体有成毁,而阴阳无终始。这是因为,阴阳二气作为本体,即寓于个别器物之中而发挥作用,个体消灭了,其禀有的阴阳二气又转化为另一形态,寓于另一形器之中。如秋冬时节生物之气潜藏于地中。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转化为焰、烟、烬,水银升华变为土粉等,此种观点,以二气的屈伸往来解释其能量不增不减,以物质形态的转化进一步论证了气不灭论,是王夫之易学的一大贡献。 
    其三,阴阳协于一。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性情功效各有差异,因此个体事物方有刚柔,清浊、轻重、男女、文武、蠢灵等区别,二气虽有差异,但并不相舍相离,相毁相灭,而是相合相济,相因相通,和协为一。所以天地万物方各得其宜。任何有形有象的东西,包括卦爻象在内,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即使整体上属于阳性或阴性的事物,也含有对立的一方。这是因为独阳不生,独阴不成,阴阳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如其《正蒙注·参两》所说:“独阴不成,孤阳不生,既生既成,而阴阳各殊体。其在于人,刚柔相济,义利相裁,道器相须,以成酬酢万变之理,而皆协于一。”协于一’,既形殊绝质的东西相互调节而保持和谐一致。这是说,人类应依阴阳谐调相济的法则,处理各种生活。阴阳二气既相排斥,相反相敌,又相吸引,相资相济,纲蕴交会,协和为一,从而构成万物的本体,推动事物的变化。阴阳截然分开,成为绝对对立的事物,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以及人心的活动,都是没有的。阴阳相资相济,谐和一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据此,王夫之又以阴阳二气相调剂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相互调剂,相倚而不离,即是道,此阴阳合一之实体,乃万物之所共著,万有之所同出,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一切有象可见,有形迹和度数可
循的东西,都是阴阳二气合一之本体的显现。此即“出乎象,入乎形,出乎形,入乎象。两间皆形象,则两间皆阴阳也。两间皆阴阳,两间皆道““周易外传·系辞上》)。总之,阴阳之外无道,形象之外无阴阳,道作为本体只能寓于形象之中,不在其外,也不在空虚处游荡。此说的理论意义是,本体只能是物质的实体,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道作为阴阳二气合一之实体,不能脱离宇宙万象而存在。这又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古老命题纳入了气学派本体论的体系,发展了宋明以来的气本论的学说,终于解决了宋明哲学中关于本体问题的争论。这是王夫之阴阳实体说的又一贡献。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