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修炼主张丹道运行有一定的规则,此规则是道演化的路径。修炼者只要把握了天道发展、演化的规律,就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为此陈致虚强调了“《易》之道统乎天心”的思想。他说:“是以圣人之降世也,仰观俯察,精审阴阳,以阴为符,以阳为命。何谓上观显天符?盖阴气在天地间曰天符,阳气在天地间曰天命;阴气在人身中曰火符,阳气在人身中曰性命。若阴阳屈伸之时,则符为进退之候,符候准乃不失时,故《易》之道统乎天心。”[1](第228页)对于“天心”,陈致虚作了解释,典型的有两例:一是认为“天心”为阳生之户。他说:“天心,乾之正位。子为天心,阳生之户。”[1](第228页)乾为阳,子为阳生之户。阳气主生,天心即指的是宇宙大化之生生不息。二是认为“中乃天心”。内丹修炼者通过稽古观天,明日月之合,体乾坤之用,辨明阴阳,识符火进退,从而应符节,谨动静,法天地造化的法度而使自身内之天地治。陈致虚说:“是知八卦乾、坎居北,艮震归东,巽、离返南,坤、兑还西,交布列曜,运用推移,不失于中,中乃天心,即太中极。”[1](第228页)陈致虚的《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中有《金丹八卦之图》和《金丹八卦图说》,图中八卦之间交布列曜,运用推移。所谓“不失于中”,“中”指宇宙大化虽然是生生不息的,但此生生不息是有节度可循的,不是杂乱无章的。“中”即是宇宙大化运行的规律性,此规律性的特征就是阴阳调和,不失其序。因为《金丹八卦图说》中说:“卦者,象也。有体则必有用,有变则必有合。以艮为体,则以坤为用,以震为体者,则以兑为用,《易》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尤离以坎为类也。” [3](第72页)内丹讲调和汞铅和龙虎,其标准就是以“天心”的运行为准。此汞、铅用《周易》卦的符号来表示就是离、坎,龙、虎用卦象来表示就是震、兑。“以艮为体,则以坤为用”,是阴阳调和、运行有度的内丹学的易学表示。而如果只讲艮,不讲坤与之对,则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金丹八卦图》中,陈致虚称之为“独修一物”,而艮与坤合则代表阴阳和合的“同类得朋”、“乃与类行”的状态。总之,“天心”即所谓“中”,是指动态的阴阳消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稳定、有序、和谐的一种平衡态。
陈致虚所谓的“天心”即指天地阴阳消长,造化生物的规律,也指修炼内丹所应遵循的法度。“易之道统乎天心”,“天心”即造化生生之理,即阴阳配合之义。“天心”在乎手,便可以论还丹之道。陈致虚“易之道统乎天心”的观点,是对道教重玄学中非有非无的本体论思想的一个补充。因为重玄学对形上层面的东西讲的较多,对达成此形上的境界,即如何具体操作的程序和阶次则谈得不是很清楚。作为宗教,不能只有信仰,而没有修证。而一旦涉及修证,就有路径、阶次和方法的问题。陈致虚说:“若也不用阴阳,不究五行,不辩金木,不知龙虎,不识铅汞,不明坎离,只以无言,乌可成道?是以此书力救其蔽,历言阴阳配合,方谓之道。”[1](第259页)陈致虚的“天心”思想的提出,致力于为道教的宗教实践提供具体范式的指导,这个问题和道教关于道本体的属性、证道修道的方法、道本体的体与用等诸多问题密切相关,而这些问题对于道教信仰体系的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陈致虚结合《周易》和内丹学的思想,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考。
内丹道教兴起后,以陈致虚为代表的一系内丹修炼家,在保持道教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周易》的思想,对当时的内丹各派的修炼经验有意识地进行了理论升华。他借《周易》哲学阴阳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观来描述道体,并以阴阳的变异和转化思想作为基础来论述道教内丹修炼的“逆”的路径,以阴阳运行的有序和法度为“天心”,说明内丹修行的“火候”问题,致力于为道教的宗教实践提供理性的范导,从而为内丹道教具有一个成熟的宗教思想体系作出了贡献。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宋元内丹道教史上一个具有承前启后地位的重要人物。
参考文献:
[1] 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M].藏外道书[Z].成都:巴蜀书社,1992.
[2] 黎靖德.朱子语类[C].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图[M].道藏[Z].上海:上海书店,1988.
[4] 周敦颐.周子全书[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