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朱震的纳甲思想继承了以京房、虞翻为代表的汉儒的思想,同时又杂糅北宋图书之学,是整合汉宋象数易学的结晶。他对纳甲与天地之数、河洛之数等问题的探讨及有关图式的描绘,融象、数、理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纳甲说的内容,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他对象数易学的贡献。但朱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汉宋象数易学在此的交融呢?朱震在《卦图》卷下列有“十日数图”,从他对该图的解说上看,他的努力并不太成功。
有必要指出,朱震对天地五十五之数的诠释是多角度的。朱震曾以五行生成之数释之,此处又以纳甲十日之数释之。他注解此图说:“右图十日数者,八卦五行分天地五十五之数也。虞翻曰:甲乾乙坤,相得合木,丙艮丁兑,相得合火,戊坎己离,相得合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天壬地癸,相得合水,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第358页)[1]虞翻以八卦纳甲中的五行相合关系,解释《系辞》“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按照月体纳甲中的八卦方位所对应的五行关系,甲乾乙坤在东,配木;丙艮丁兑在南,配火;戊坎己离居中,配土;庚震辛巽居西,配金;壬癸在北,配水。但虞氏在其纳甲系统中并不言五行之数,其五行生成说,亦未讲月体纳甲。朱震却将纳甲十日数与天地数或五行数结合起来,他在《丛说》中引虞翻言:“甲乾乙坤相得合木,丙艮丁兑相得合火,戊坎己离相得合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天壬地癸相得合水。翻谓天地者言乾坤也。十日之数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此说后被张惠言吸收并作进一步的阐发,但惠栋却提出异议,其在《易汉学》中评论:“朱子发作《易图》及《丛说》,据仲翔甲乾乙坤相得合木之注,以为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乾纳甲壬,配一九,坤纳乙癸,配二十。殊不知纳甲之法,甲与乙和,生成之数,一与六合,两说判然,朱氏合而一之,汉学由是日晦矣” (卷三) [9]。惠栋指出了朱氏和虞氏的区别,认为虞氏此说,是言纳甲之法,朱氏却以五行生成之数释之。惠栋作为清代汉学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虞氏纳甲中“甲乾乙坤相得合木”说与五行生成数说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前者是就八卦纳甲之方位言,后者是就五行生成之数理言,这是其可贵之处,但据此而完全否定朱震纳甲数理的思想也有失偏颇。
此图另有两处值得关注:其一,“十日数图”以先天方位为据,而先天方位直接与月相纳甲相配。虞翻注《系辞》“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时,就结合月相纳甲和《说卦》中的“天地定位”一节,而后儒言先天图即本于此。案虞注完整的引文是:“甲乾乙坤,相得合木,谓天地定位也。丙艮丁兑,相得合火,山泽通气也。戊坎己离,相得合土,水火相逮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雷风相薄也。天壬地癸,相得合水,言阴阳相薄而战于乾,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第223页)[10]朱震的“十日数图”以先天图为据,其思想根源即在于此。其二,图中八卦所配之数,是依八卦纳甲之数而来。八卦纳甲的数理,前文已作了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从一至十共十个自然数匹配,由此可得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再将它们与八卦匹配,则“乾纳甲壬,配一九;坤纳乙癸,配二十;震纳庚,配七;巽纳辛,配八;坎纳戊,配五;离纳己,配六;艮纳丙,配三;兑纳丁,配四” (第358页)[1]。然而,以纳甲数配八卦,与八卦纳甲配月相不类,且层次较低,没有实在的意义。朱震在此图中是想将先天学与纳甲数理结合起来,但“十日数图”未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反而在解说的过程中出现了弊端,这也体现了朱震象数学的繁琐。
此外,朱震解说此图时,对崔憬八卦之数提出批评。唐代崔憬独立新义,他解“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时说:“艮为少阳,其数三;坎为中阳,其数五;震为长阳,其数七;乾为老阳,其数九;兑为少阴,其数二;离为中阴,其数十;巽为长阴,其数八;坤为老阴,其数六。八卦之数,总有五十,故云‘大衍之数五十’也。不取天数一地数四者,此数八卦之外,大衍所不管也。”(第221页)[10]朱震据此图反驳说:“以三配艮,五配坎,七配震,八配巽,是也。余论非也。” (第358页)[1]实际上,崔憬此说,取义于少、中、长、老,与纳甲数不类,朱震的批评,没有意义。
要之,朱震试图站在北宋以来易学发展的高度,对虞翻月相纳甲图进行改造,由此而将纳甲图与先天八卦结合起来。这一做法,开辟了南宋以后易学家对纳甲图与先天图关系之关注与探讨,这是其可贵之处。但不难看出,朱震的结合还是非常粗糙的,最主要的一点,是未能从理论上加以展开,且基于其象数易学之繁琐而出现纰漏。
参考文献:
[1]震.汉上易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沈括.梦溪笔谈[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郭彧.京氏易传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2.
[4]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刘大钧.关于“图”“书”及今本与帛本卦序之探讨[A].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C].济南:齐鲁书社,1996.
[6]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俞琰.易外别传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胡渭.易图明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惠栋.易汉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李鼎祚.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