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二、顏延之在晉宋之際的真實態度

瞭解顏延之在晉宋之際的真實態度,須注意三件事實。第一,是自晉恭帝元熙元年(419)至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間顏延之、謝靈運與廬陵王義真的交誼[47],及義真、靈運內心反對劉裕篡晉的態度。第二,宋文帝元嘉四年(427)顏延之所作《陶士誄並序》語及陶淵明在晉宋之際的政治品節的微言第三,元嘉十三年(436)顏延之拒絕參與劉宋虛偽地晉恭思皇后舉行的葬禮。

《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傳》:  

 

顏延之字延年,琅邪臨沂人也。……後將軍、吳國內史劉柳以為行參軍,因轉主簿,豫章公世子中軍行參軍。……宋國建,奉常鄭鮮之舉為博士,仍遷世子舍人。高祖受命,補太子舍人。……徙尚書儀曹郎,太子中舍人。……

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徐羨之等疑延之為同異,意甚不悅。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尋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

元嘉三年,羨之等誅,徵為中書侍郎,尋轉太子中庶子。頃之,領步兵校尉,……見劉湛、殷景仁專當要任,意有不平,常云:“天下之務,當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辭甚激揚,每犯權要。謂湛曰:“吾名器不升,當由作卿家吏。”湛深恨焉,言於彭城王義康,出為永嘉太守。延之甚怨憤,乃作《五君詠》以述竹林七賢,……蓋自序也。湛及義康以其辭旨不遜,大怒,時延之已拜,欲黜為遠郡,太祖與義康詔曰:“降延之為小邦不政,有謂其在都邑,豈動物情,罪過彰著,亦士庶共悉,直欲選代,令思愆里閭。猶不悛,當驅往東土。乃志難恕,自可隨事錄治。殷、劉意咸無異也。”乃以光祿勳車仲遠代之。

延之與仲遠世素不協,屏居巷,不豫人間者七載。……晉恭思皇后葬,應須百官,湛之取義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邑吏送劄,延之醉,投劄於地曰:“顏延之未能事生,焉能事死!”[48]

 

唐許嵩《建康實録》十二宋太祖文皇帝元嘉十三年:

 

秋七月己未,零陵王太妃禇氏殂,追崇為晉皇后。九月……辛未,附晉思恭皇后沖平陵,備物一如晉典。有司求晉除身以兼職,時前永嘉太守顏延之廢處於家,劄取延之兼侍中,延之投劄於地曰:“顏延之未能事生,焉能事鬼!”遂不行。[49]

 

《宋書》卷六十一《武三王·廬陵孝獻王義真傳》:

 

        年十二,從北征大軍進長安,……及關中平定,高祖議欲東還,而諸將行役既久,有歸願,止留偏將,不足鎮固人心,乃以義真行都督雍涼秦三州之河東平陽河北三郡諸軍事、安西將軍、領護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太尉諮議參軍京兆王為長史,委以關中之任。高祖將還,三秦父老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矣,始睹衣冠,方仰聖澤。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高祖為之愍然,慰譬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諸君戀本之意,今留第二兒,令文武賢才共鎮此境。”臨還,自執義真手以授王修,令修執其子孝孫手以授高祖。……及置東秦州,父老知無經略隴右、固關中之意,咸共歎息。而佛佛

虜寇逼交至。……高祖遣將軍朱齡石替義真鎮關中,使義真輕兵疾歸,……賊追兵果至,騎數萬匹,……至青泥,後軍大敗,……義真在前,故得與數百人奔散。日暮,虜不復窮追。義真與左右相失,獨逃草中。中兵參軍段宏單騎追尋,緣道叫喚,義真識其聲,出就之,曰:“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宏大喜,負之而歸。義真謂宏曰:“今日之事,誠無算略。然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

永初元年,封廬陵王,食邑三千戶,移鎮東城。高祖始踐阼,義真意色不悅,侍讀博士蔡茂之問其故,義真曰:“安不忘危,休泰何可恃。”明年,遷司徒。高祖不豫,以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南豫豫雍司秦並六州諸軍事、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出鎮歷陽,未之任而高祖崩。

義真聰明愛文義,而輕動無德業。與陳郡謝靈運、琅邪顏延之、慧琳道人並周旋異常,云得志之日,以靈運、延之為宰相,慧琳為西豫州都督。徐羨之等嫌義真與靈運、延之暱狎過甚,故使范晏從容戒之。義真曰:“靈運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云鮮能以名節自立者。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於悟賞,故與之遊耳。”……而少帝失德,羨之等密謀廢立,則次第應在義真,以義真輕訬,不任主社稷,因其與少帝不協,乃奏廢之,……乃廢義真為庶人,徙新安郡。……景平二年六月癸未,羨之等遣使殺義真於徙所,時年十八。[50]

《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也。祖玄,晉車騎將軍。……襲封康樂公,食邑三千戶。……高祖受命,降公爵為侯,食邑五百戶。起為散騎常侍,轉太子左衛率。……廬陵王義真少好文籍,與靈運情款異常。少帝即位,權在大臣,靈運構扇異同,非毀執政,司徒徐羨之等患之,出為永嘉太守。……以為臨川內史,加秩中二千石。在郡遊放,不異永嘉,為有司所糾。司徒遣使隨州從事鄭望生收靈運,靈運執錄望生,興兵叛逸,遂有逆志。為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追討禽之,……太祖詔於廣州行棄市刑。臨死作詩曰:“龔勝無餘生,李業有終盡。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殞。淒淒淩霜葉,網網沖風菌。邂逅竟幾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覺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獲岩上泯。”詩所稱龔勝、李業,猶前詩子房、魯連之意也。時元嘉十年,年四十九。[51]

 

案:第一,由廬陵王義真少年時參與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晉軍擊敗後秦收復長安的北伐,親眼看見三秦父老哭訴思念王化、盼望王師的情景,經歷義熙十四年被夏赫連勃勃擊敗,出生入死、草間免的艱難,及義真所說“今日之事,誠無算略,然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可知義真是從這些撼動人心的親身經歷,深知時代之艱難,能反省自己之不是,其為人正直,有志氣、有器識。由“義真聰明愛文義”,“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顏延之)甚厚”,“廬陵王義真少好文籍,與靈運情款異常”,則可知義真少年時代那些撼動人心的親身經歷,與他後來異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密切關係。義真是從異乎尋常的親身經歷來接受中國文化的,因此承受中國文化之教化甚深。

第二,義真承受中國文化教化甚深,與謝靈運、顏延之的影響幫助,有密切關係。故此三人之友誼,具有共同的文化教養和理想,非同尋常交好可比。

第三,由永初元年(420)劉裕篡晉時“義真意色不悅,侍讀博士蔡茂之問其故,義

真曰:‘安不忘危,休泰何可恃’”,可知義真內心反對其父篡晉。 

當義真意色不悅,茂之問其故,義真所說“安不忘危,休泰何可恃”,乃是義真引起警惕,掩飾真情之語。

義真內心反對其父篡晉,是由於傳統的是非立場,是由於為人正直,深受中國文化之教養。應該說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篡奪者之親屬後輩不滿前輩的行為,並非廬陵王義真。在義真之前,即有東晉明帝對司馬氏篡魏的陰暗歷史表示羞恥。

第四,由元嘉十年(433)謝靈運拒捕詩“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及《臨終詩》“龔勝無餘生,李業有終盡。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殞”,可知靈運內心痛憤劉裕篡晉,其屈身仕宋實非心甘情願。

第五,永初元年劉裕篡晉,永初二年劉裕殺害恭帝,並製造了恭帝善終、自己為恭帝舉哀的雙重騙局[52]元嘉十三年(436)劉宋虛偽地以百官為晉恭思皇后舉行葬禮,命顏延之參加,延之乘醉投劄於地曰“顏延之未能事生,焉能事死”,可知晉亡十六、七年來,延之內心始終同情東晉、痛憤劉裕篡弑,並為自己背晉仕宋而深感慚愧,其屈身仕宋,實非心甘情願。

《詩》云:“維其有之,是以似之。”[53]可以接說,唯其有之,是以知之。雖然延之未能達到象陶淵明那樣不與劉宋政權合作的境界,但其內心亦懷有同情東晉、痛憤劉裕篡弑的心情,因此能同情地瞭解和記述陶淵明在晉宋之際的政治品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篡奪頻仍,但這決不表示在當時篡奪就被人們看慣了。晉宋之際,淵明、義真、靈運、延之內心反對劉裕篡晉,即是突出例證。在此漫長的政治黑暗時期,人的是非之心、不甘屈服之心,仍不絕如線,有如長夜中的一線光明。

 

三、《陶士誄》“有晉士陶淵明”

之稱謂與 “靖節士”之諡號

    陶淵明以宋元嘉四年(427)十一月左右卒尋陽(見下文)。延之於元嘉三年自始安太守還京師(今南京)任中書侍郎,後為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直至元嘉十一年免官屏居家中[54]延之《陶士誄並序》,當作於元嘉四年十一月以後不久在朝廷任職時。

劉宋政權以永初二年(421)殺晉恭帝於秣陵(今南京)[55]元嘉元年(424)殺害廬陵王義真於新安(今浙江淳安西),元嘉十年(433)殺害謝靈運於廣州(今廣州)在劉宋政權殘暴統治下,當時著述語及晉宋之際,勢不能不採用微言表達方式。陶詩顏《誄》中之所以多微言,原因在此。

  顏《誄》中的微言,包括比較明顯的稱謂、諡號,和比較隱晦的敍事。

1.“有晉士陶淵明”之稱謂:表達了淵明為晉遺民、不認可劉宋的事實

關於之稱謂

《六臣文選》卷六十齊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徵士劉虯獻書衡岳”句唐呂延濟

 

徵士,謂德高徵而不就,皆曰徵士也。[56]

 

宋郭知達《九家集註杜詩》二十九《寄常君》“君晚節旁風塵”句引宋王洙註實即鄧忠臣註[57]

 

君者,以其曾為朝廷禮聘而不起,故謂之君也。[58]

 

由是可知,至遲六朝以後,徵士、徵君,通常是指稱曽被朝廷聘為官而不就之隱士[59]

進一步說,傳統稱士為某朝士,取決於兩種情況:第一,士生存年代是在某一朝代之內,曾被朝廷辟,即徑稱為某朝士。第二,士生存年代跨舊新兩個朝代,在舊新兩個朝代皆曾被辟,則稱某朝士實際是取決於其對某朝之認可。如士對舊新兩個朝代皆表認可,則冠以新朝之名稱之。例如陶淵明、周續之皆經歷晉宋兩個朝代,皆在晉宋兩個朝代被辟,陶淵明認可晉,不認可宋,周續之則對晉宋兩個朝代皆認可之,故顏延之《陶士誄並序》稱陶淵明為“晉士”,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成伯璵《毛詩指說》稱周續之為“宋士”。

關於“有晉士陶淵明”之稱謂。

顏延之《陶士誄並序》:

  

有晉士尋陽陶淵明。

 

又:

 

春秋六十有三,元嘉四年某月日,卒尋陽縣柴桑

 

《宋書》卷九十三《潛傳》:

 

為彭澤令,……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義熙末,著作佐郎,不就。[60]

 

梁蕭統《陶淵明傳》:

 

元嘉四年,將徵命,卒。[61]

 

唐許嵩《建康實錄》十二宋太祖文皇帝元嘉四年十一月辛未:

 

散騎常侍陸子真薦豫章雷次宗、尋陽陶潛、南郡劉凝之,並隱者也。[62]

 

唐白居易《訪陶公舊宅》詩:

  

垢塵不汙玉,靈鳳不啄膻。嗚呼陶靖節,生彼晉宋間。……竟不起,斯可謂真賢。[63]

 

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卷二十四宋文帝元嘉四年冬十一月:

 

士陶潛卒。[64]

 

朱熹《楚辭集·楚辭後語》卷四陶淵明《歸去來辭第二十二》:

 

後以劉將移晉祚,恥事二姓,遂不復仕,宋文帝時,特不至,卒諡靖節士。[65]

 

案:蕭統《陶淵明傳》載“元嘉四年,將徵命,卒”許嵩《建康實錄》載元嘉四年十一月散騎常侍陸子真薦隱者陶潛,時間、事實相合,當是指同一件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元嘉四年冬十一月“晉士陶潛卒”,當是參證《建康實錄》與蕭統《陶淵明傳》所作出的綜合判斷[66]

白居易《訪陶公舊宅》述淵明“竟不起”,淵明歸隱後正式被辟而不起,今見於早期文獻記載者,有晉義熙末著作佐郎而不就一事,故白居易所言“不起”當還另有所指朱熹《楚辭集》述淵明在“宋文帝時,特不至”,當是指宋文帝時、元嘉四年十一月陸子真薦舉淵明以前,先已有特淵明而不至一事。然則白居易述淵明“不起”,當是指此事而言。但今無早期文獻可資考,為謹慎起見,本文對此事姑且存疑,暫不以此事作為論述依據。

陶淵明在晉代曾被辟為著作佐郎而不就,在劉宋則將有徵命而卒,然則顏延之稱“有晉士尋陽陶淵明”,看似是自然的事,因為劉宋似乎尚未正式淵明。實際情況則並非如此簡單。

《宋書》卷九十三《潛傳》:

 

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67]

 

梁蕭統《陶淵明傳》: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68]

 

宋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宋文帝元嘉三年:

 

是歲五月,檀道濟為江州刺史。本傳稱:“道濟往候,……饋以粱肉,麾而去之。” 然本傳載此在為鎮軍參軍之前,以《道濟傳》考其歲月,知史誤也。[69]

 

《宋書》卷五《文帝本紀》元嘉三年:

 

春正月丙寅,……遣中領軍到彥之、征北將軍檀道濟討荊州刺史謝晦。[70]

 

又:

 

二月戊辰,到彥之、檀道濟大破謝晦於隱磯。……己卯,擒晦於延頭,送京師伏誅。……夏五月乙未,以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71]

 

《宋書》卷四十三《檀道濟傳》:

 

出監南徐兗之江北淮南諸郡軍事、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還鎮廣陵。……上即位,進號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又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陽下邳琅邪東莞五郡諸軍事。及討謝晦,……事平,遷都督江州荊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新蔡晉熙四郡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72]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