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苏诗“山胡”考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15、[清]郝玉麟、鲁曽煜《广东通志》卷五十二《物产志·鸟》:“山乌形如八哥(双行小字原注:按一名山鹕,又名珊瑚),能作种种禽兽音,敎之能学人语。臆间有黑色圆长者善鸣,眼红者善斗。彼处多畜之。”(《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64册第454页)

  16、[清]金鉷《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南宁府》:“山鹕色青紫,铁脚赤眼者善斗,臆毛带黒色圆小而长者善鸣。各土州俱出。”(《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65册第777页)

  17、[清]《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昆虫草木略·禽类七》:“珊瑚鸟大于画眉,好斗。出岭南,巧声之鸟也。见《山堂肆考》。”(《四库全书》本,史部第394册第868页)

  18、[清]《钦定鸟谱》卷二“珊瑚鸟”条(按,条目下双行小注:亦作山鹕,一名山乌):“珊瑚鸟形如百舌,赤目黑睛,黑嘴尖喙,顶有帻,黑颊,颊旁有白毛一片,通身至尾纯苍色,足细而黑纤爪。《闽书》云:山鹕鸟大如鸠,苍色,两腮有圆点黑白相映,翔跳不定,声清调如莺,人笼畜之。《粤志》云:山鹕一名山乌,其铁脚者眼赤而突者善斗,臆间有黑毛一片圆小而长者善鸣。雄尾长雌尾短,雄音长雌音短。喜栖水自调其声,与流波相应,嘴爪最利。东安人笼畜之以斗胜负,一名珊瑚,珍之也。”(《续修四库全书》本,子部第1119册第507页)

  19、[清]李调元《南海竹枝词十首》其二:“自是繁华地不同,鱼鳞万户海城中。人家尽蓄珊瑚鸟,高挂栏杆碧玉笼。”(《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56册271页;广州荔湾区文联《历代名人咏荔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20、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中山大学生物系《海南岛的鸟兽》:“黑喉噪鹛,别名:山土鸟(原注:琼山)、黑喉笑鸫。地理分布:遍布全岛。”(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页)

  21、浙江动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动物志·鸟类》:“黑喉噪鹛地域分布:浙东南及海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22、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东鸟类彩色图鉴》:“黑喉噪鹛别名黑喉笑鸫。……栖息于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滨海台地的次生林或竹林中。喜集群,常见几只或十几只成群活动。”(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23、陈青林、邓曾《百只珊瑚鸟回归林区》:“9月8日,永福县百寿林业公安派出所在百寿镇查获一起非法狩猎案,缴获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珊瑚鸟100余只。……目前,100余只珊瑚鸟已全部放生。”(《广西林业》1995年第6期第18页)

  2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生物志》第二编第四章《鸟纲·雀形目》:“黑喉噪鹛,别名:珊瑚鸟(原注:南宁等地)。……为广西南部常见的经济鸟类之一,其啄食多种农林害虫;因其善鸣唱,观赏价值仅次于画眉,南宁、梧州等地百姓家中饲养的数量不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25、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云南野生鸟类》:“黑喉噪鹛……分布于云南西南山地,为留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26、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十一卷《雀形目·鶲科·画眉亚科》:“黑喉噪鹛……分化为6个亚种,其中3个产于我国境内。①指名亚种:头顶蓝灰色,与背部区别不明显;背部橄榄灰褐沾绿色;眼后具一大形白色块斑。②滇西亚种:头顶蓝灰色,与背部区别明显;背部橄榄褐色;眼后具一大形白斑。③海南亚种:头顶深蓝灰色,与背部区别明显;背部棕褐;眼后无白色块斑。”(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27、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鸟类图鉴》:“黑喉噪鹛,全长198—290毫米。额斑、眼先、眼后纹、颏、喉和上胸的中央均绒黑色,额斑后缘缀有白羽;头顶至后颈灰蓝色。上体呈沾棕或绿的橄榄褐色;尾羽橄榄褐,先端黑色并具暗斑。两翅黑褐,外侧初级飞羽外翈灰白。耳羽及喉侧白色,形成一块白斑;下体橄榄灰,向后转为橄榄褐色。栖于季雨林下的灌丛、竹丛间。结小群活动。以昆虫和植物种实为食。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海南岛(原注:留鸟)。”(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28、郑光美、张词祖《中国野鸟》:“黑喉噪鹛……栖息于1000~1500米的季雨林中,常结小群在次生林、竹丛,或林下茂密处活动,鸣声清晰悦耳。以昆虫、草籽为食。为云南南部至广东及海南等地常见的留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常见贸易鸟类识别手册》:“黑喉噪鹛……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分布: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海南。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泰国、老挝。”(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30、郑光美《世界鸟类分布与分布名录》雀形目画眉科:“黑喉噪鹛,拉丁名:Garrulaxchinensis;英文名:Black-throatedLaughing-thrush”(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山胡”,当为“山鹕”之异、俗写。以其巧声善鸣,“能为百鸟之音,甚可听”,一作“山呼”。名之为“珊瑚”,则是“以其珍贵故耳”。在广东、海南,该鸟又叫做“黑喉笑鸫”。广东人大概因为发音的缘故,又称之为“山乌”,而海南琼山一带则有称为“山土鸟”的。无论怎么称呼,所指实一,即今“黑喉噪鹛”。而结合子由“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之句,我们还可以知道,东坡诗所咏,当为其中的“指名亚种”。由于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鸟至迟自苏轼时代起,即被作为赏玩鸟驯养,一直为人所爱。今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保护动物名录》),特别是在广西,更被列为重点保护之野生动物⑿。而且,据中华新闻网消息称,在2003年台湾中华邮政公司发行的故宫鸟谱古画系列邮票的最后一套中,还曾印行过一枚清朝宫廷画院所绘的“珊瑚鸟”邮票。

   

   

   

  注释:

  ①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八四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16页。

  ②《全宋诗》卷七八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87页。按:该诗诗题,冯景《苏诗续补遗》卷下作《涪州得山胡》,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一作《黔中得山胡》,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10册第759页、第1111册第38页。又,“朝鸣”一作“朝吟”,见旧署王十朋之《东坡诗集注》卷三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09册第588页。此外,查本在诗末尚附录有苏辙《山胡》诗,并云“附子由次韵”。考以别本及二诗内容上明显之先后承续关系,其以东坡诗为原唱,显误。

  ③按:善鸣,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作“山胡善鸣”。见《苏轼诗集》卷一该诗注,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册第349页。

  ④《山堂肆考》羽集卷四五,万历乙未刻本。

  ⑤见《辞源》“山胡”条,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98页。

  ⑥见《中文大辞典》“山胡”条,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民国五十七<1968>年版,第4320页。

  ⑦如:《大辞典》“山胡”条,台北三民书局民国七十四<1985>年版,第1325页;《汉语大词典》“山胡”条义项②、“山呼”条义项③、“珊瑚”条义项④,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册第778、776页,第4册第451页;《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山胡”条,华夫主编,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7页。

  ⑧按,增益处仅见《汉语大词典》“山胡”条义项②之引例:“黄庭坚《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词:‘山胡声啭,子规言语,正是愁人处。'邓初民《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只善于歌唱的山胡鸟'。”

  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16页。按:该书诗题“山胡”下多一名词后缀“子”字,故云。今查四库本《东坡诗集注》、《苏诗续补遗》、《苏诗补注》等,概不作此,莫知所据。

  ⑩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7页。

  ⑾(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⑿见桂政发[1993]10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野生动物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通告》。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