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哲学思想之变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注释
1 参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2 诠译学的观点,参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London: Sheed & Ward, 1975),特别是页273,337。
3 Alfred North Whitehead,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The Macmillian Co., 1950), pp. 1-28。
4 参拙著:《黄宗羲心学的定位》(台北:允晨,1986)。
5 参刘述先、郑宗义着:〈从道德形上学到达情遂欲──清初儒学新典范论析〉,收入《文化传统的延续与转化》(此书将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6 参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收入《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台北:联经,1989),页79-116。此文由林镇国译出,原文见Charlotte Furth,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又参Hao Cha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sis: 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 1890-198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7 参拙著:《当代中国哲学论:人物篇》、《当代中国哲学论:问题篇》(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对于西化、马列、当代新儒学三个思潮都有比较深入的讨论与评断。
8 参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9 参胡适:〈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徐高阮译,《文星》九卷二期(一九六一,十一、二)。此文用词不慎、概念混乱,我的评论见拙作:〈文化论争的回顾与批评〉,原刊于《大学生活》八卷二十三期(一九六三、四、十六),后收入《文化与哲学的探索》(台北:学生,1986)。
10 参林毓生:〈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收入《思想与人物》(台北:联经,1983),页132。林毓生推崇孔恩,但并未详细说明在那些方面我们可以受惠于孔恩(见页125)。
11 参杨贞德未出版之博士论文,Chen-te Yang, Hu Shih, Pragmatism,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93。又参杨贞德:〈胡适的自由主义与「修身」的政治观〉,收入《当代儒学论文集:挑战与响应》,刘述先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5),页61-103。
12 这种越来越激进的倾向似有不可收煞之势,学者乃有救亡压倒启蒙的说法,参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收入《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页7-49。舒衡哲(Vera Schwarcz)也有类似的看法,参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李国英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3 毛一心要超英赶美,恰如李文森所说,梦想把最贫穷落后的中国一举赶到西方的前面。参Joseph R. Levenson, Modern China and Its Confucian Past: The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Continuity (N.Y.: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64), pp. 176-191。李文森之说虽不免有把心理反应的因素的影响过分夸大之嫌,却也的确显示一些睿识,不容吾人忽视。当然他以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只能放在博物馆供人凭吊的断想已为事实所否证。
14 参最近出版的《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九月廿九号,即以「中国咆哮」(China Roars)为封面。
15 参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页370-378。
16 参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响应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的 "上帝病 - 人病"〉,《道风》第七期(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秋),页229-289。但刘小枫虽在驳斥顾彬的「现代中国革命思想也是基督教的世俗版本」(页231)之论时头头是道,却又强调「康、孙、蒋、毛、梁、熊、蒙(文通)、牟的儒家革命精神的气质同一」(页289),而犯了与顾彬类似的错误,难以令人苟同。
17 参一九五八年元旦同时在《民主评论》与《再生》发表,由张君劢、唐君毅 、牟宗三、徐复观四位学者签署的著名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
18 参拙作:〈当代儒学发展的新契机 - 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演讲〉,原刊于香港《信报月刊》总第214期(1995.1),现收入《当代中国哲学论:问题篇》(见注7),页251-266。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