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  

[1] 作者通讯地址:**********************。 

[2] 克劳斯·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靳希平译,见《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45页。(下面凡引用此书,仅注书名。)  

[3] Generativ, Generativit?t,在Held的用法中同时蕴含“世代”和“生成”两个意义,所以笔者认为靳希平的翻译“世代生成”是非常可取的。尤当考虑到Held因受阿伦特影响而尤其重视“诞生”对于政治之意义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对于“世代的时间经验”及其ethos、politikos意义来说,单纯重视“诞生”的一面是不是囿于“gen-”(生)这一希腊词根的局限而忽视了在汉语的“伦理”和“政治”传统中的某些其他向度呢?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4]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1252b 15.  

[5] 这是Held在《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一文中对哈贝马斯的基本家庭理解的概括,《世界现象学》第281页。  

[6] 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多文化和民主的伦理》一文的结尾部分,Held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在世代生成的时间性生活中的家庭里面的Scham(羞耻)对于那构成民主政治生活之基础的羞怯(Scheu)的Ethos之养成的起源性意义。  

[7]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这两个问题领域上的疏忽,是Held一再指出的事实。  

[8] 参见Held“多文化和民主的伦理”,此文见《世界现象学》,尤其参见此书第279-280页。  

[9] 参考海德格尔在《哲学基本问题》讲座(Martin Heidegger, Grundfragen der Philosophie, Gesamtausgabe Bd. 45,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中所讨论的作为“哲学基本情调”的“节制”和“畏怯”及其与惊讶的关系。这里海德格尔所谈的虽然看起来是普泛意义上的哲学,但其实是他所理解的现象学的哲学。另外,胡塞尔对科学危机的思考,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忧思,这一切都是现象学之畏怯态度和Ethos的表现。  

[10] 例如那种只把现象学用作单纯分析批判工具的“现象学研究”,又比如那种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虚无主义方向的解释和发展。Klaus Held讨论过民主自由的“讨论一切问题,包括Ethos问题”对Ethos的侵袭和破坏,但是他似乎没有反思现象学方法本身对于Ethos探讨的有效限度和侵袭的可能性。  

[11] Held称这种悖论关系为一种“悲剧性的关系”,参见《世界现象学》第273页。  

[12] 关于此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参见Held在《世界现象学》第281-282页的论述。  

[13] Klaus Held:《世界现象学》第286页。  

[14] 克劳斯·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靳希平译,见《世界现象学》第245页。  

[15] 《论语·学而》。  

[16] 在此有必要提及,刘小枫在其影响广泛的《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一书中把中国现代革命观念溯源到儒家“革命精神”这一基本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17] 《易·井》卦辞。  

[18] 《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影印)第六卷第328、337页,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  

[19] 《易·井》卦辞。  

[20] 参见《周易正义》此条注。  

[21] 参见《中庸》。  

[22] 《中庸》。  

[23] 《礼记·大学》。  

[24] 《礼记·礼器》。  

[25] 参见《中庸》。  

[26] 《周易·复·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27] 《易象传·巽》。  

[28]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9] 《论语·为政》。  

[30] 《礼记·曾子问》。  

[31]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第一·玉杯第二》:“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故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推而前之,亦宜曰:‘朝云朝云,辞令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引而后之,亦宜曰:‘丧云丧云,衣服云乎哉。’”  

[32]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北京,2002,第13-14页。  

[33] 《礼记·中庸》。  

[34] 白话译文:“人一死,就招人厌恶了;人死无能,就遭人背弃了。因此为死者制作绞带、衾被,设置柳车、翣扇,是为了使人们不厌恶死者。刚死的时候,设脯醢做祭奠物;将出葬,设遣奠而后出葬;葬毕回来又设虞祭以向死者的神灵献食。从来没有人看见鬼神享用过这些祭品,但自古以来也没有人舍弃过这些礼仪,就是为了使人们不背弃死者。”参见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1997年,第157-158页。  

[35] 见《荀子·礼论》。略译“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人死后要装饰,举行丧礼仪式要使死者逐步远去,时间长了便恢复到平常的状态。”  

[36] 《论语·先进》。  

[37] 《礼记·檀弓下》。  

[38] 《礼记·大学》。  

[39] 《礼记·檀弓下》。  

[40] 《礼记·檀弓下》。  

[41] 《论语·泰伯》:“立于礼。”  

[42] 《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也许可以效仿其语法说“人人”。  

[43] 《论语·里仁》。  

[44] 《易·系辞传》。  

[45] 这里所谓“礼仪起伪的自然”者,欲折衷孟荀也。所谓孟荀、今古文、汉宋、儒道、儒耶、中西之别,无不可执中而化之也。  

[46] 参见《礼记·礼器》。  

[47] 《礼记·礼器》。  

[48] 《礼记·礼器》。  

[49] 《荀子·大略》。  

[50] 《论语·子罕》。  

[51] Zwischen,中间,之间,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关键词。参见Heidegger: Gesamtausgabe Bd. 65: Beitr?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1989. 非常简单地说,根据通常的理解,必须先有空间和时间,然后才谈得上在两个空间点或时间点的“之间”。然而海德格尔所发现的这个作为时空“原现象”的“之间”不但不是以通常含义的空间和时间为前提的,反而是给出空间和时间的原初的(用连字符连接的、一体的)时间-空间(Zeit-Raum)。  

[52] 《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礼记·哀公问》:“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53] 参见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中对时间三维之间“相互到达”(Sich-einander-Reichen)的论述(Martin Heidegger: Zur Sache des Denkens,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976, S. 14.)  

[54] 《礼记·礼运》。  

[55] 《礼记·礼运》。  

[56] 《论语·述而》。  

[57] 《论语·泰伯》。  

[58] 《中庸》。  

[59] 《毛诗正义》:“神之来至去止,不可度知,况可于祭末而有厌倦乎!”  

[60] Zeit-Raum,用连字符连写的时间-空间,是海德格尔后期重要思想,又写作Zeit-Spiel-Raum(时间-游戏-空间)。参见Heidegger: Zur Sache des Denkens, Max Niemeyer Verlag Tübingen, 1976. 以及Gesamtausgabe Bd. 65: Beitr?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1989.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